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注∶
即今之久咳痰喘是也。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注∶即今之停饮胁痛症也。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注∶即今之风水、水肿症也
。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注∶今之停饮喘满不得卧症也。又支饮,
偏而不中正也。
\x参五脏 细量度\x 四饮犹未尽饮邪之为病也,凡五脏有偏虚之处,而饮留之。言脏不及
腑者,腑属阳,在腑则行矣。《金匮》曰∶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
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
\x补和攻 视强弱\x 宜补、宜攻、宜和,视乎病情,亦视乎人之本体强弱而施治也。
\x十六方 各凿凿\x 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甘遂半夏汤、十枣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
木防己汤、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泽泻汤、浓朴大黄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小半夏汤、己椒
葶苈丸、小半夏加茯苓汤、五苓散、《外台》茯苓饮。
\x温药和 博返约\x 《金匮》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忽揭出温药和之四字,即金
针之度也。盖痰饮,水病也,水归于肾,而受制于脾;欲水由地中行而归其壑者,非用温药
以化气不可也;欲水不泛溢而筑以堤防者,非用温药以补脾不可也。如苓桂术甘汤、肾气丸
、小半夏汤、五苓散之类,皆温药也。即如十枣汤之十枚大枣,甘遂半夏汤之半升白蜜,木
防己汤之参、桂,葶苈汤之大枣,亦寓温和之意。至于攻下之法,不过一时之权宜,而始终
不可离温药之旨也。
\x阴霾除 阳光灼\x 饮为阴邪,必使离照当空,而群阴方能退散。余每用参苓术附加生姜
汁之类取效。
\x滋润流 时医错\x 方中若杂以地黄、麦冬、五味附和其阴,则阴霾冲逆肆空,饮邪滔天
莫救矣,即肾气丸亦宜慎用。
\x真武汤 水归壑\x 方中以茯苓之淡以导之,白术之燥以制之,生姜之辛以行之,白芍之
苦以泄之,得附子本经之药,领之以归其壑。
\x白散方 窥秘钥\x 《三因》白散之妙,喻嘉言解之甚详。见于《医门法律・中风门》



<目录>卷之二

<篇名>消渴第二十一

属性:\x消渴症 津液干\x 口渴不止为上消,治以人参白虎汤。食入即饥为中消,治以调胃承气
汤。饮一溲一小便如膏为下消,治以肾气丸。其实皆津液干之病也,赵养葵变其法。
\x七味饮 一服安\x 赵养葵云∶治消症无分上、中、下,但见大渴、大燥,须六味丸料一
斤、肉桂一两、五味子一两,水煎六七碗,恣意冷冻饮料之,睡熟而渴如失矣。白虎、承气汤皆非所治也。
\x金匮法 别三般\x 能食而渴者,重在二阳论治。以手太阳主津液,足太阳主血也。饮一
溲一者,重在少阴论治。以肾气虚不能收摄,则水直下趋,肾气虚不能蒸动,则水不能上济
也。不能食而气冲者,重在厥阴论治。以一身中唯肝火最横,燔灼无忌,耗伤津液,而为消
渴也。《金匮》论消渴,开口即揭此旨,以补《内经》之未及,不必疑其错简也。
\x二阳病 治多端\x 劳伤荣卫,渐郁而为热者,炙甘草汤可用,喻嘉言清燥汤即此汤变甘
温为甘寒之用也。热气蒸胸者,人参白虎汤可用,《金匮》麦门冬汤即此汤变甘寒而为甘平
之用也。消谷大坚者,麻仁丸加甘草、人参、当归可用,妙在滋液之中攻其坚也。盖坚则不
能消水,如以水投石,水去而石自若也。消症属火,内郁之火本足以消水,所饮之水本足以
济渴。只缘胃中坚燥,全不受水之浸润,转从火热之势,急走膀胱,故小便愈数而愈坚,愈
坚而愈消矣。此论本喻嘉言,最精。
\x少阴病 肾气寒\x 饮水多小便少名上消,食谷多而大便坚名食消、亦名中消,上中二消
属热。唯下消症饮一溲一,中无火化,可知肾气之寒也,故用肾气丸。
\x厥阴症 乌梅丸\x 方中甘、辛、苦、酸并用。甘以缓之,所以遂肝之志也。辛以散之,
所以悦肝之神也。苦以降之,则逆上之火顺而下行矣。酸以收之,以还其曲直作酸之本性,
则率性而行所无事矣。故此丸为厥阴症之总剂。治此症除此丸外,皆不用苦药,恐苦从火化也。
\x变通妙 燥热餐\x 有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通调水道而为消渴者,人但知以清润
治之,而不知脾喜燥而肺恶寒。试观泄泻者必渴,此因水津不能上输而惟下泄故尔。以燥脾
之药治之,水液上升即不渴矣。余每用理中丸汤倍白术加栝蒌根,神效。



<目录>卷之二

<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