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谓舌苔虽黑,必冷滑无芒刺,斯为阴 证无疑,诚扼要之言也。(舒驰远《伤寒集注》)谓黑苔干刺为二证,一为阳明热结,阴津立亡,
法主大黄、芒硝,急夺其阳,以救其阴,阴回则津回。一为少阴中寒,真阳霾没,不能熏蒸 津液,以致干燥起刺,法主附子、炮姜,急驱其阴,以回其阳,阳回则津回。据此则黑苔冷 滑者,必无阳证,而黑苔干刺者,有阳证复有阴证矣。临症者可不慎欤?
舌现人字纹,多因误投寒药所致,杨乘六治沈姓感症危甚,舌黑而枯,满舌遍裂人字纹 ,曰∶脉不必诊也。此肾气凑心,八味证也,误用芩连,无救矣。逾日果殁。
程杏轩治农人患伤寒数日,寒热交作,自汗如雨,脉虚神倦,舌苔白滑,分开两歧,宛 如刀划,询知误服凉药,与六味回阳饮,服之有效,断进左右二归饮数剂,舌苔渐退而安。又《
伤寒金镜录》有裂纹如人字形者,因君火燔灼,热毒炎上而发裂,宜用凉膈散,此则舌见红 色,又当细辨脉症,分别治之。
缪氏子年十六,舌上重生小舌,肿不能食,医以刀割之,敷以药,阅时又生,屡治不痊 ,精力日惫,向余求药,检方书用蛇蜕烧灰研末敷之,(不用刀割。)立愈,后不复发。
<目录>卷四<篇名>齿属性:秀水新塍镇屠氏,人多耆寿,牙齿至老坚固不坏,有家传秘诀,自幼大小便时,咬定牙 齿,不令泄气,(法本张景岳。)即有人询问,亦不答应,历久勿间,故牙齿从无坠落之患。余友 郑拙言学博凤锵说。
江湖上女医有捉牙虫者,以箸尖向患处旋绕,投水碗中,似有虫者无数,云曰去齿痛当 顾往往不甚验。比阅程学博瑶田《通艺录》所载亡室徐孺人行略,始知其术皆伪,行略云∶ 濠濠间妇人能为龋齿医,行而卖其艺,治一人齿,能出虫多者以百数。孺人曰∶吾生长和州 ,知之久矣,齿即生虫,他医莫能出,若乃能应手出乎∶盖蓼花虫也。
余久患齿痛,每勤劳火动,及食甜物即发,丙午年周介梅表弟士稔传一方云∶每日晨起,以 冷水漱口三次,不可间断,永无齿痛。介梅向患齿痛甚剧,行此得痊。余如法行之,齿痛遂 不发。治齿痛神方。用青鱼胆风干,生明矾研末擦之,立止,又可治喉风,以上二味,加入 指甲末、灯心灰吹之最妙。
<目录>卷四<篇名>腿属性:表兄周乙藜学博士照,于道光壬寅年患腿热,而按之不热,行步无力,不痛不肿,延医 延医 腿患益甚,腿肉日削,食少神惫,势就危殆,时乙藜家质库中友朱光甫能医,乃令治之,曰 ∶此痿病也。诚然是湿热,诚然是阴虚,然专治一端则误矣。投以清燥汤,病日减,继用虎 潜丸法,出入增损,至三百剂始撤消。乙藜因是潜玩医书,深究脉学,为人治病屡奏效。
方书言风胜则引,湿胜则肿,寒胜则痛,此亦未可泥也。道光己丑年,先君子芗 公,
(时年四十有九。)患两腿热痛,不能行步,医家用蠲痹汤、巴戟天汤不效,反加剧,且肿,色 青紫,又以为阴亏,用虎潜丸,痛益甚,饮食少进,乃至震泽,就吴雪香先生诊之,(先生 震泽县庠生,中岁悬壶,审症精细,求治者盈门。)切脉濡数,患处肿痛,询知酒户素大,
谓是湿热致患,用苡仁、海桐皮、防己、蚕砂、川萆 、秦艽、桑枝、牛膝、木通等药,日 有起色,不一月全愈。余按∶痛而热,则不当用温药。蠲痹汤等所以不效也。此犹理之显著 者,而知之者鲜焉。甚矣!医道之难明也。
热病愈后,往往归之于足,发热肿痛,不治则痛甚而死,或至残废,如截足风之类。咸 午春,余母周太孺人,偶发寒热,忽患此症,时余在杭州,内人周婉霞在家侍奉,检医书得 一方,用广胶一两,入糟、醋、姜、葱汁,四味烊化成膏,摊纸或布上,贴患处,痛立止。
(糟入醋中,将糟凿碎调匀,滤出汁,去糟渣,勿用姜汁,不必多,只少许,葱汁较姜汁多 一半,糟醋汁须三四倍于葱汁。)
庚申冬初,姬人李氏患伏暑,愈后两足肿而不红,其痛尤剧,服去湿清热药不效,用此 方治 冷水中,号呼痛绝而殒。惜当时未得此方拯之,特详志于此,愿有志者广传焉。
<目录>卷四<篇名>杂病属性:余戚苕城沈妪,年七十四,忽头上右偏发中生一角,初起微痛,其后每觉痛则角稍大,
年,状如小指,角根之肉微肿,角坚如石,色微黄,角尖有三凹,纹色微黑如犀角,今已七 十六岁。(咸丰八年记。)按∶丹溪治郑经历嗜酒与煎爆,年五十余,额丝竹空穴涌出一角,
长短大小如鸡距,稍坚,丹溪谓宜断浓味,先解食毒,针灸以开泄壅滞,未易治也,郑惮烦 ,召他医,以大黄、朴硝、脑子等冷药掩之,一夕豁开如酱蚶,径三寸,一二日后,血自蚶 中溅出,高数尺而死,此冷药外逼,热郁不得发,宜其发之暴如此。今沈妪食贫茹苦,从不 饮酒啖肉,其非食毒可知,不审何气使然,书之以俟识者。(又按∶《南史》孙谦末年头生 二肉角,各长一寸,此则有肉无骨,其形较异。又按∶赵云松《观察檐曝杂记》云∶梁武帝 时钟离人顾思远年一百十二岁,萧侯见其头有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