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14-冯氏锦囊秘录-第85页

脉,传入经络,轻则令儿遍体生丹发疥,或头额生核,重则令儿发大痈疖,溃烂肌肉,
十死一生,此谓之荣热。有小儿在胎母伤和气,或饥饱劳役,或忧愁思虑,是以动之真 气,乘袭虚邪,干乱神魂,流入胎脏,儿乃受之。既生之后,儿常昏困,腹急气粗,重 则喘急,睡思不稳,狂啼烦哭,肌肉不滋,亦生疮疾,热发早晚,此谓之卫热。爰有病 久则皿气虚,气虚则发厥,血虚则发热,气血俱虚,是以手足厥而身发热者,然凡病热 而左脸先赤,是肝受热也。右脸先赤,是肺受热也。额上先赤,是心受热也。颐间先 赤,是肾受热也。鼻上先赤,是脾受热也。有发热而吐酸口秽,头仰不卧,上热下冷额 汗胸胀,气逆多啼,掌心倍热,人迎脉实,头痛脉数者,此伤食也。若发热身重体疼而 黄者,是湿也。若增寒发热,恶风自汗,脉浮胸痞者,是痰也。若寸口脉微,则阳不 足,故阴气上入阳中,而恶寒。若尺部脉弱,则阴不足,故阳气下入阴中而发热,若 失治焉,则阴阳不归其分,以致寒热交争而不已。盖阳盛则热,虚则寒,阴盛则寒,虚 则热,总之阴阳相胜也。然寒为阴,热为阳,表为阳,里为阴。若邪客于表,则与阳 争而为寒,邪入于里,则与阴争而为热,邪在半表半里,则外与阳争为寒,内与阴争为 热也。若昼静夜热,是阳气下陷入阴,昼热夜静,是阳气旺于阳分,昼夜俱热者,是重 阳无阴也。宜亟泻其阳,而峻补其阴,故昼病则在气,夜病则在血也。若身热而脉弦 数,战栗而不恶寒者,是瘅疟也。若发热恶寒,而脉浮数者,是温病也。若四肢发热,
口苦咽干,烦躁闷乱者,是火乘土位,湿热相合,故烦躁闷乱也。身体沉重,走注疼 痛,乃湿热相搏,风热郁而不得伸也。若发热恶寒,大渴不止,烦躁肌热,不欲近衣,
厥脉洪大,按之无力,或兼鼻干目痛者,是阴血虚发燥热也,治当补血。若不能食,身 热自汗者,是气虚也,治宜补气。若滑泄频频,唇干咽燥者,是虚阳上浮也。尺寸脉俱 满者,为重实,尺寸脉俱弱者,为重虚,脉洪大,或缓而滑,或数而鼓,此热甚拒阴,
虽形症似寒,实非寒也。热而脉数按之不鼓,此寒盛格阳,虽形症似热,实非热也。
如大热而以手久按,重按之不甚热者,此皮毛之热,而热在表也。若重按久按之而愈 热,轻安之而不甚热者,此筋骨之热,而热在里也。若不轻不重,按之而热者,此肌肉 之热,而热在半表半里也。更凡壮热而恶风寒者,乃元气不足,是表之虚热也。若壮热 而不恶风寒者,乃外邪所客,是表之实热也。若壮热而好饮汤者,是津液短少里之虚 热也。若壮热而好饮水者,是内火消烁里之实热也。更凡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 者,腹中寒;时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肘前独热者,胸前热;
肘后独热者,肩背热;臂中独热者,腰腹热;肘后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又胃 居脐上,胃热则脐以上热;肠居脐下,肠热则脐以下热;肝胆居胁,肝胆热则胁亦热;
脯居胸背,脯热则胸背亦热;肾居腰,肾热则腰亦热,可类推也。然凡重阳必阴,重阴 必阳,阳主热,阴主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
是以治寒者,须防热,治热者,尤须防寒也。凡诸热症,皆忌饮酒,否则抱薪救火,
终于无功。若脉阴阳俱虚而热不止,及下痢发热,或热不为汗衰,或汗后复热,而脉躁 及狂言不能食者,皆为凶候也。
<目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四\幼科发热证论<篇名>升麻葛根汤属性:治大人小儿时气瘟疫,头痛发热,肢体烦疼,及疮疹未发,凝似之间,并宜服之。
升麻 白芍 甘草(各一钱) 葛根(二钱)
水煎服。
<目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四\幼科发热证论<篇名>人参前胡汤属性:治小儿感冒发热。
前胡(一钱四分) 柴胡 半夏(汤泡,七次) 黄芩 人参 桔梗 甘草(各七分)
姜枣水煎,温服。
<目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四\幼科发热证论<篇名>七宝散属性:治感寒头昏体热,小儿乳母同服。
紫麻叶 香附子(炒) 橘皮 甘草 桔梗 白芷 川芎 姜枣水煎服。一方加麻 黄 <目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四\幼科发热证论<篇名>清凉饮子属性:治小儿血气壅盛,脏腑生热,颊赤多涕,五心烦热,咽喉闭痛,乳哺不时,寒温 无度,潮热往来,睡卧不安,手足振掉,欲生风候。
人参 川芎 防风 当归尾 赤芍药 大黄(裹煨) 甘草 入灯心七茎,麦门 冬去心七粒,同煎,不拘时服。
<目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四\幼科发热证论<篇名>茯苓汤属性:治婴孩温壮伏热来去。
柴胡 麦门冬(去心) 人参 赤茯苓 甘草 黄芩 加小麦二十粒,竹叶三 片,水煎服。
<目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四\幼科发热证论<篇名>滋肾丸属性:黄柏(制,三钱) 知母(二钱) 桂(五分) 为末,热水丸,百沸汤下。
<目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四\幼科发热证论<篇名>水鉴方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