矣。治法宜苏 子、枳壳、桔梗、防风、半夏、栝蒌、款冬、桑皮、杏仁、茯苓、甘草、白果之类,
禁用凉剂,恐外寒难解,禁用热剂,恐痰火易升。如冬月加麻黄;夏月加石膏;挟寒 者,多加生姜,以兼表散为主。至有一种真气虚极,无根脱气上冲,似哮似喘,张口环 目,其气逆奔而上,出多入少者,法宜峻补,纳气归源,切勿从标,致成不救。
肾哮而火急甚者,不可骤用苦寒,宜温劫之,用椒目五六钱,研为细末,作二三 次,生姜汤调服。喘止之后,因痰治痰,因火治火,盖火太盛,则寒药一时难制,病大 敢与药亢,徒增其害,如贼势锋锐太盛,还当暂避其锋,以意取之自胜,《经》所谓方 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
(张)常治病后,及小儿痘后,忽喉声拽锯,不能睡卧,寸脉强而尺无力者,悉用 八味加牛膝、五味,早晚各一剂而安。
戴氏曰∶痰者,凡动便有痰声,火炎者,乍进乍退,得食则减,食已则喘,大概 胃中有实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则坠下,其痰喘则暂止,稍久食已入胃,反助其火,痰 再升上,喘反大作,俗不知此,作胃虚治,以燥热之药,以火济火也。昔人病此,众作 胃虚治不减,后以导水丸行五六次而安。
娄全善治一妇,年五十余,素有痰火,忽一日大喘痰出如泉,身汗如油,脉浮而 洪,似命绝之状,速用麦冬二钱,人参三钱,五味子一钱五分,煎服,喘定,汗止而愈。
《纲目》载一男子五十余岁,病伤寒咳嗽,喉中声如 ,与独参汤一服而鼾声除,
至二三剂咳嗽亦渐退,服二三斤,病始全愈。本草治虚喘,用人参一味为末,鸡子清 投新汲水调下一钱。昔有二人同行,一人含人参,一人不含,俱走三五里,其不含者,
大喘,含者,气息如故。可以验人参定喘之功矣。
哮喘者,因膈有胶固之痰,外有非时之感,则寒束于表,阳气并于膈中,不得泄 越,壅热气逆,故声粗为哮,外感之有余也。气促为喘,肺虚而不足也。然哮症遇冷 则发有二,有属内外皆寒者,治宜温肺以劫寒痰。若属寒包热者,治宜趁八九月未寒之 时,先用大承气汤下其痰热,至冬寒无热可包,哮自不发。
上气喘息,脉滑手足温者,生。脉涩四肢寒者,死。喘而上逆,脉数有热,不得卧 难治。身汗如油,汗出发润,喘不休者,死。直视谵语而喘者,死。凡作于大病之后 者,多危。上喘咳而下泄泻者,死。
<目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哮症合参<篇名>麦门冬汤属性: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
麦冬(七两) 半夏(一两) 人参(四两) 甘草(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
<目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哮症合参<篇名>活人五味子汤属性:治喘促脉伏而数者。
五味子(二钱) 人参 麦冬 杏仁 桔红(各二钱五分) 姜(三片) 红枣(三枚) 水煎服。
\x又方\x 治寒包热而喘,必用发散。
桔红 半夏 枳壳(炒) 桔梗 黄芩(炒) 紫苏 麻黄 杏仁 甘草 如天 寒加桂枝,水煎服。
<目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哮症合参<篇名>东垣人参平肺散属性:治心火刑脾,传为肺痿,咳嗽喘呕,痰涎壅盛,胸膈痞闷,咽嗌不利。
桑皮(一钱) 知母(七分) 炙甘草 地骨皮 人参(各五分) 茯苓 天冬(各四分) 青皮 陈皮(各三分) 五味子(三十粒) 如热甚,加黄芩、紫苏叶、半夏各五分。
<目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哮症合参<篇名>痰哮方属性:青栝蒌(一个) 白矾(五钱) 为末,将栝蒌打碎,入明矾在内,置新瓦上,阴干,冷 调少许,嗽后咽下即愈。
<目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哮症合参<篇名>血没散属性:治产后败血冲心,胸满上喘,命在须臾。
真血竭 没药(各等分) 为末,每服二钱,用童便好酒煎一大沸,温调下。方产时 进一服,上床良久再服,其恶露自循经下行,更不上冲,免生百病。
<目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哮症合参<篇名>参苏饮属性:产后血入于肺,面赤发喘,欲死者。
人参一两,为末,苏木二两,水二碗,将苏木煎至一碗,去渣,调人参末,随时加减服,神效。
<目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哮症合参<篇名>定肺汤属性:治上气喘嗽。
紫菀 五味子 橘红 甘草 紫苏子 否仁 桑白皮 半夏 枳壳 生姜(五片) 紫 苏(五叶) 水煎。
<目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哮症合参<篇名>定喘汤属性:治肺虚感寒,气逆膈热,而作哮喘。
白果(二十一枚,去壳,切碎,炒黄色)
麻黄 半夏(姜制) 款冬花(各三钱) 桑白皮(蜜炙) 苏子(各二钱) 杏仁(去皮、
尖) 黄芩(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 水三钟,煎二钟,分二服,不用姜,不拘时徐徐服。
括曰∶诸病原来有药方,惟愁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