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13-内经评文-第36页

篇名>五禁第六十一属性: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禁。何谓五禁。岐伯曰。禁其不可刺也。黄帝曰。余闻刺有五夺。岐伯曰。无泻其不 可夺者也。黄帝曰。余闻刺有五过。岐伯曰。补泻无过其度。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逆。岐伯曰。病与脉相逆。命曰五逆。
黄帝曰。余闻刺有九宜。岐伯曰。明知九针之论。是谓九宜。黄帝曰。何谓五禁。愿闻其不可刺之时。岐伯曰。甲乙日 自乘。无刺头。无发 于耳内。丙丁日自乘。无振埃于肩喉廉泉。戊己日自乘四季。无刺腹。去爪泻水。庚辛日自乘。
无刺关节于股膝。壬癸日自乘。无刺足胫。是谓五禁。黄帝曰。何谓五夺。岐伯曰。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
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黄帝曰。何谓五 逆。岐伯曰。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着痹不移。 肉破。身热。脉偏绝。
是三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及后下血 。血 笃重。是谓四逆也。(淫旧注房室过度也窃谓肠 沃沫精遗淋 沥盗汗之类皆是谓津气荡 而不收者也)寒热夺形。脉坚搏。是谓五逆也。
前提其五后叙其三其二。绝无交代篇法不足言矣。而笔自谨严。按九宜详前官针篇。
<目录>卷九<篇名>动第六十二属性: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岐伯曰。是明胃脉也。(言诸动脉皆胃气所贯也故下文三 项皆跟定胃字)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 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黄帝曰。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出焉息。下入焉伏。(出入原作十八今从甲乙经改)何道 从还。不知其极。岐伯曰。气之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木之下。岸上于鱼以反衰。其余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黄帝曰。足之阳明。何因而动。岐伯曰。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 。
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故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故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 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故阴阳俱静。俱动。若引绳相倾者病。黄帝曰。足少阴何因而动。岐伯曰。冲脉者。十二经之 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 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 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趾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黄帝曰。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
如环之无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气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还。岐伯曰。夫四 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黄帝曰。善。此所 谓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此之谓也。
前三节分叙脉气之源流。后节总叙经气之变。气充词沛机神流畅。据此则人迎果绑定喉两旁动脉矣。与寸口分阴阳。
以大小分顺逆。后世实难遵用。
<目录>卷九<篇名>五味论第六十三属性:黄帝问于少俞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
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 心。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闻其故。少俞答 曰。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于胃中。胃中和温则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则缩 绻。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阴者。积筋之所终也。故酸入而走筋矣。黄帝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少 俞曰。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 焦。故舌本干而善渴。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黄帝曰。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 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姜韭之气熏之。营卫之气。不时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与气 俱行。故辛入而与汗俱出。黄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何也。少俞曰。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 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呕。齿者骨之所终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复出。知其走骨也。黄帝曰。甘走肉。
多食之令人 心。何也。少俞曰。甘入于胃。其气弱小不能上。至于上焦而与谷留于胃中者。令人柔润者也。胃柔则缓。
缓则虫动。虫动则令人 心。其气外通于肉。故甘走肉。
思清笔健不染纤尘。
<目录>卷九<篇名>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属性:黄帝曰。余闻阴阳之人。何如。伯高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故五五二十五人之政。而阴 阳之人不与焉。其态又不合于众者五。余已知之矣。愿闻二十五人之形。血气之所生。别而以候。从外知内。何如。岐 伯曰。悉乎哉问也。此先师之秘也。虽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