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邪气独去者。阴与阳未能调 而病知愈也。故曰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此下当接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正申释此段之义也)阴盛而 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此下当接故曰从腰以上者)三脉动于足 大趾之间必审其实虚。虚而泻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脉动而实且疾者。疾泻之。虚而徐者。
则补之。反此者。病益甚。其动也。阳明在上。厥阴在中。少阴在下。(自三脉动于足大趾之间至重虚病益甚当在此下)
膺中膺。背 中背。肩膊虚者。取之上。重舌。刺舌柱。以铍针也。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 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补须(补须二字疑有脱误下文所叙乃一人之病虚实互见而各据于一偏者非可以补字统之也)
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 。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 。无使邪气得入。(自凡刺此者至此 当在后一刺阳也之下)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 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刺诸痛者。其脉皆实。(自邪气来也至此当在前反此者血气不行之下。自三脉动于足大趾之 间至此皆前后文错简今各分移前后擅易经文非徒论文亦欲明理也读者谅之)故曰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 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 。病生于头者头重。
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 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
深刺之。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也。痒者阳也。浅刺之。病先起阴者。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病先起阳者。先治 其阳。而后治其阴。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刺热厥者。二阴一阳。刺寒厥者。二阳一阴。所 谓二阴者。二刺阴也。一阳者。一刺阳也。(前文凡刺此者至少阴在下再自三脉动于足大趾之间至重虚病益甚再自膺 中 膺至无使邪气得入当根据次移置于此)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 其血脉。刺道毕矣。(自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至此新订次序当分两节上节从凡刺之道至可得传于终始矣是重发气字下节从故 阴阳不相移至此是重发阴阳补泻之事也)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散气 可收聚气可布。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精气之分。专意一神。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
令志在针。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凡刺之禁。新内 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
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来者。坐而 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凡此十二禁者。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则阳病入于阴。阴病出为 阳。则邪气复生。粗工勿察。是谓伐身。形体淫 。乃消脑髓。津液不化。脱其五味。是谓失气也。太阳之脉其终也。
戴眼反折螈 。其色白绝皮乃绝汗。绝汗则终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尽纵。目系绝。目系绝。一日半则死矣。其死 也。色青白乃死。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喜惊。妄言。色黄。其上下之经。盛而不行。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 垢。腹胀闭塞。上下不通。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喜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
闭不得息。气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则面黑皮毛 。而终矣。
以经气终始为纲。以虚实补泻为纬。前叙经脉阴阳之气。虚实之诊。随手拖到治法中间。即接叙刺法。处处跟定气 字后。分叙得气失气两段。是从补泻推出。末叙六经终证。近承失气。远映关格。有神龙掉尾之势。通篇看似散乱不续 无意为文。而局阵自工。其训词之深浓。每读一句。即令人涵味不尽。以炼字精也。篇中有意绪不相承接者。略根据事理 重订。而分注之。以待高明之指正。
<目录>卷三<篇名>经脉第十属性: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经有禁服篇所叙皆脉事疑彼处服字误有谓脉字误者恐未必然)凡刺之理。经脉为始。
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
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生。黄帝曰。经脉者。
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