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筋痿者。筋膜干。筋急而挛。又入房太甚。宗筋弛纵。亦发筋痿。及为白淫。骨痿者。肾气热骨枯而髓减。腰脊不举。
及远行劳倦。阳气内伐。则足不任身。此五痿者。必外征之于色。肺热色白而毛败。心热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色苍而爪 枯。脾热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色黑而齿槁。
咳 咳之一症。内经以皮毛为肺之合。皮毛受邪。入而从其合。又内则寒饮食。入胃从肺。上至于肺则肺寒。肺 寒则内外合邪。因而客之则为咳。然肺为五脏之华盖。五脏各以时受病。虽非肺之所受。而皆能各传以与之。故五脏时 盛于寒。邪气虽微。必传于肺而为咳。咳之则六腑所受之。是以五脏六腑皆有咳。而肺咳乃兼有五脏六腑之证也。
肺咳者。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吐血。肺主气而司呼吸。故病则喘息有音。吐血者。随咳而出。其病在肺。呕与血不同。
心咳者。咳则心痛。喉仲介介然如梗状。甚则嗌肿喉痹。本经既病。上挟于咽。故喉中妨碍而梗介。甚则为肿痹也。
肝咳者。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 下满。咳在肺而肝部本经之病仍见。故名肝咳。肝脉布胁肋。故胁下 痛不可转。转则气逆而 下满也。
脾咳者。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痛引肩背者。脉从胃别上鬲也。阴土之气应坤而 出于西南。故右胁下痛也。动则咳剧者。脾喜静而不欲动也。
肾咳者。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腰背相引。肾脉贯脊也。肾主涎而脉循喉咙。故甚则咳涎。
五脏之咳。更能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胃受脾邪而不能客。必气逆作呕。长虫。
也。呕甚则虫随气上也。肝咳不已。则胆受之。咳呕若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咳而遗矢。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
咳而失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咳而腹满不欲饮食。咳而不已。则 上中下三焦俱病。出纳升降。皆失其宜。故腹满不能饮食。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聚胃关 肺者。胃为五脏六腑之本。肺为皮毛之合。自外自内。皆不能去此二脏也。阳明脉起于鼻。会于面。肺亦开窍于鼻而主 气。故使人多涕吐。而面浮肿。又气逆也。然内经之咳。皆谓风寒伤皮毛。寒饮食伤胃。传肺使肺寒而内外合邪。又五 脏非时受邪。亦能传以与之诸条。皆以外邪伤肺。传肺而咳。则凡五脏内伤。非待之热而火上炎。亦必传于肺无疑矣。
又肾水与肺金为子母。则病每相关为本末。于是有寒热水火两症。如肾火虚。水泛则侮肺溢肺。而为寒痰上壅之咳。肾 水虚。火沸则挟肝刑金。而为肺痿喉 之咳。他若龙火起肝挟心火上逆而咳。脾气不运上焦不通而咳。胃受饮食之火上 通于咽而咳。以火移肺而咳。此又五脏非时之热。能移于肺之咳。其发亦兼五脏之见症。与风邪不殊。不可不察也。治 之之法。自表入者。宜辛温发散。自内传者。其阴已伤。阴虚于下。则阳浮于上。水涸金枯。治宜甘以养阴。润以养肺。
而兼治根本之真阴。则肺自宁矣。然形气病气俱虚者。又当培补其中气。而命门阳虚不能纳气者。则亦当温气以化水。
不然无济也。
<目录>卷之四\述病部下<篇名>胀卒痛肠如疟积消瘅病第七属性:胀 鼓胀之因经以病。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又曰。五脏阳已竭。
又曰合之于真。三合乃得。夫厥气在下者。此病根也。人身上下。阳布阴生则肺行而肾纳。何有厥。厥气在下。此肺不 行而肾失纳也。大气既厥。则营卫之流行经络者留止。而无根之阴气于是逆上。与真气相搏。寒气留而不行。乃合为胀 也。又藏阳即光气运之气。今藏阳已竭。则诸停而不行可知也。又曰合之于真三合而得。经既以胀为卫逆于营。而曰三 合而得。则虽在血脉而合经络合脏合腑。固阴阳俱有矣。然而要言之。则厥气在下。此胀之本也。故诊之其脉大坚以涩 者。胀也。大者。邪气之盛。坚者。邪气之实。两气相攻。胀而已成。故其脉大坚。此厥于阳而实也。涩者气血之虚不 能流利。此阴气之衰。阴气。真气也。此厥于阴而虚也。阴虚阳坚。中气已损。其胀必矣。是以涩而坚者。知其为阴在 脏。大而坚者。知其为阳在腑。皆以三合而得。于是有脉胀。肤胀。五脏胀。六腑胀。而又有水胀。鼓胀。肠覃。石瘢。
石水之别。要在明知逆顺。补虚泻实。所谓其道在一也。
五脏六腑。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状。营色循脉卫气之逆为脉胀。卫气并脉循分为肤胀。夫营行脉中。其精专。未 必即胀。卫则悚疾滑利而行分肉。故必由卫气之逆而后病及于营。则为脉胀。是以凡胀皆发于卫。若卫气逆而并于脉。
复循分肉之间。则为肤胀。然胀无常所。既胀于皮肤。则排脏腑而廓胸胁。凡膻中心主之宫城。胃之太仓。咽喉小肠之 传逆。胃之闾里门户。及五窍廉泉玉英之津道无不受胀也。故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肺胀者。虚满而喘嗽。肝胀者。
胁下满而痛引小腹。脾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