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涅不缁、无尘无垢。熙熙上圣之真风,荡荡极迷途之化本,巍巍事既实而言莫诠,道以崇而理 难谕,前际后际有空,焕乎浩浩之元,宛乎融融之德,妙中之妙,玄之又玄。此盖归乎化源而穷理尽 性,变化莫测者也。
<目录>养生咏玄集<篇名>法属性:\x法本无言理自如\x 不拘动静,理自如如。
\x犹知自是众经枢\x 圣人所设万论千经,说不可及法,乃无枢要也。
\x人有颖悟玄玄趣\x 若得悟玄中深趣,即真道之谛理也。
\x秘向心头作妙符\x 法者,心源之妙符,起生死之大要。非轻取轻傲求,非躁挠所能知,非讹所能学,非念诵而至,
非步历而至。明昧虽殊,古今不异。《真言诀》云∶去其死,先去其生。去留之理,体而用之。故高真 教主、太上虚宗,或明于三心九心,或显于一法万法。至于皇人丹诀、青童玉书,理有实归本元,是非 执滞,调不讹而经众妙,直露希夷。其余化体飞形,育婴固命,乃至五行假借,动静得常,三身互道 往不废,亦干枝叶,殊未届其根株。盖受道于深浅之师,致理有见闻之执。深宜济度,勿惮参承。
<目录><篇名>养生肤语属性:天地以气生人,故人一日一时未尝能离乎气。鱼之在水,两腮翕动,无有停时。人在宇宙间,
两鼻翕张,亦无有停时。所以统辖造化之气,人赖之以生也。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为此也。人生奔驰劳顿,气因之骤矣。骤则出多入少,外者不入,内者愈虚。所以死期将至。惟至人 观天道,执天行,抱神以静,气气归脐。寿天地矣。故知人生天地间,虽可见者,形;所以能长久者,气。
郭康伯遇神人授一保身卫生之术,云∶但有四句偈,须是在处受持。偈云∶自身有病自心知,
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郭信用其言,知自护爱,康健倍常,年几百岁。
皆由善摄元气所致。天气常清,天色常明。更无一物挠乱,所以长久。今人所见云气倏忽变现起灭 者,皆近地之界。百里而上,无有也。譬如人身有七情六欲之干,有三毒六害之扰,岂能长久?诚能 至清至明如天地,岂得不如天地之不毁乎?青天歌云∶青天忽起浮云障,云起纵横遮万象。养生者辨之。
触事而感生,善应而劳生,此皆致老之理也。庄子称∶鲁有单豹者,岩居而水饮,不与民同利,
行年七十而犹有婴儿之色。余以为此即养生之理也。人之生也,以有上栋下宇之求,饥食渴饮之资,
故不得不与民角利。日夜忧劳其心,无有顷暇,故老及之也。今岩居水饮,则于世无求;不与民同 利,则于物无竞。无求无竞,虽欲不寿,得乎?古人谓之却老。却之者去其可老之道也。
人有喜谈道者,余止之曰∶道不易谈也。不能绝色,不必谈道。不能绝世,不必谈道。何也?道 所以全吾真也,而不绝色,则为渗漏之躯,真何能全?道所以完吾性也,而不绝世,则为合尘之徒,
性何能全?或者引休妻不是道及引大隐在市廛为证,此则禅家最上一乘之妙。若以此为解,徒使退堕耳。
卫生歌云∶木还去火不成灰,人能去火方延命。谅哉斯言。夫人之忿怒,羡艳悲壮、激切、鼓 动、奔驰、跳跃、翔舞、讴歌、叫啸之类,凡激于人我而发者,夫熟非火之所以为哉?木与木相钻而火 生,人与人相形而欲生。其理一也。人能勘破此理,每事抑损,惩其忿而窒其欲,则五气自平,六 脉自和,延生必矣。
魂魄合而成形。贤愚在德,肥瘦在母,寿夭在父。血盛则肌肥,精足则神壮,神和则德全。此闻之 汪弄丸,云以此见天之赋命,生由父之精而死亦由父之精也。但养和全德,此则由乎己者,不可不知所事。
权德舆文云∶舟有溺,骑有坠,寝有魇,饮有醉,食有 ,行有餍。其甚则皆可以致毙,无非危 机。呜呼,岂独在于高官尊爵已哉?正在饮食、衽席、舆马、燕寝之间。人之 所易而弗之防,故自阽于危耳。
学道之士,须识吾之一身从太虚中而来。既从太虚中而来,则此身初亦无有,岂应执着之以为己 物?故此身之灵明,主人必使不着于有,不着于无,一如太虚之无物以扰之。然后本体之心方得清静 合虚,灵觉常圆。而一切繁华,一切系累不能夺矣。繁华、系累不能夺,则俗心日退,真心日进。退 得一分俗心,自能进得一分真心,孟子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者是也。心自太虚,则身还太虚。所谓 仙,所谓佛,何俟多谈。
周莱峰以养生术请钱午江,曰∶不过履和适顺而已。履和,则不伤和;适顺,则不违顺。夫天地之 气,至和大顺。尽之人身,小天地也,岂不可仿天地之长年乎?莱峰刻石临清公署制小牙牌,勒四字置 衿袖,终其身。先辈之重箴言如此!
阴阳本不相对,待造化之生物也。阳入于阴,阴留阳而不得飞,则生;阳出于阴,阳罔顾阴而不能 留,则死。是死生俱系于阳,固与阴不相关也。仙家谓∶一分阳气,不尽不死;一分阴气,不尽不仙。
然则阴阳岂可对待言哉?虽然,阳之所在,不独生死系之,即诸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