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00-六因条辨-第11页

目闭手撒者,此不可即以凉水灌 之,恐致热气攻心而死。宜用大蒜数枚,打烂取汁,和醋灌 下,再移置凉处,以手掬道上热土,围于脐之四旁,令人溺 尿于脐中即苏。苏后宜清心安神,将洋参,麦、连、菖、远、
黄连、竹叶、益元散,服之神清即愈。
<目录>中热条辨八条<篇名>中热条辨第二属性:中热卒倒,语言不清,心神恍惚,此(内经)所 谓煎厥。宜用天王补心丹加龙齿、牡蛎,镇神撮阴 也。
凡暑热之际,忽然昏倒,语言不清,心神恍惚,状如中 风,正《内经》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令人煎厥之谓。
宜用补心丹清心,合龙齿、牡蛎镇神,不致内闭外脱,庶几 可望有成。
<目录>中热条辨八条<篇名>中热条辨第三属性:中热脉大身热,口渴汗多,此热伤元气。宜用人 参白虎汤 (1),甘寒养正也。
凡身虽大熟,而不恶熟 口渴汗多,脉形洪大,此东垣 所谓脉虚身热为伤暑也。用白虎汤之石膏 知母清胃热,
参、甘、梗米养胃津,则不致燔灼伤阴矣。
<目录>中热条辨八条<篇名>中热条辨第四属性:中热后,神虽清,而懒言倦卧,朝凉暮热,夜则 谵语,此热留胆中,营热被灼。宜用清骨散加鲜菖 蒲、广郁金、益元散等味,清营却热也。
中热之后,倦卧懒言,乃病退之象;但朝凉暮热,夜则 谵妄,是余热逗留,营络被灼。故用清骨散,清营却热,兼 菖蒲,郁金,益元散,宜窍除邪,庶为合法。
(1)人参白虎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原作,白虎加人参汤 <目录>中热条辨八条<篇名>中热条辨第五属性:
中热后,舌绎芒刺,腐点如疳,寝则谵语,醒则 神清,此热毒蕴结,营络末清。宜用导赤散加犀角、
绿豆壳、人中白、鲜菖蒲、辰砂、灯草等味,清营解 毒也。
此条与前条相似,惟兼舌绎腐疳芒刺,乃余热化毒,蕴 结心炮。故用导赤散加犀角,灯草,绿豆壳、人中白,菖蒲,
辰砂清心解毒,勿致热毒蔓延,变生腐蚀之累为妙。
<目录>中热条辨八条<篇名>中热条辨第六属性:中热神清,能食便闭,目瞑不寐,而多惊惕,此 热留胆络,营卫失度。,宜用秫米半夏汤加羚角、丹 皮、姜汁炒枣仁、酒浸郁李仁、猪胆皮、龙齿、蒺藜 等味,清胆热而下肝系也。
能食神清,病退之象。溺赤便闭,目惧惊惕,乃热延胆 络,肝系横急。《灵枢》所谓:卫气行阳二十五度,行阴赤 二十五度,一日一夜周于一身。又云:卫气行阳则寤,行阴 则寝。乃但行于阳,则阳添盛,而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衰,
故寤而不寐,目瞑惊惕不宁;因胆热肝横,胃失冲和,营卫 失度,仿(内经)秫米半夏和胃气之升降,枣仁、郁李、龙 齿,下肝系以镇惊,羚角、猪胆、丹皮,清胆热而泄火风为 妙。
<目录>中热条辨八条<篇名>中热条辨第七属性:中热汗大泄,口大渴,身大热,气喘神倦,脉虚 且大,并不鼓指,此热伤气分,阳不恋阳。宜用人 参、黄祗、白术、麦冬、五味、地骨皮、甘草、生地、
牡蛎,白芍等蛛,甘温除热也。
汗多口渴,身热气喘,神倦脉大,既非外感之形,又无 内伤之象,显系热伤气分,阴乏恋交,阳遂上冒。仿东垣甘 温能除大热,故用人参、黄祗、白术、甘草甘温益气,生地、
牡蛎、五味,白芍咸寒固阴,俾阴阳交固,而大命回于顷刻 焉。
<目录>中热条辨八条<篇名>中热条辨第八属性:中热汗大出,口大渴,心中恶热,肢冷脉微,神 疲倦卧,时或烦躁,此因热伤阳,阴失交恋,气脱之 候将至。宜用十四味大建中汤,护阳摄阴也。
, 上条脱证未现,此条脱形既着,做肢冷脉微,若更烦 躁,是立危矣。故用十全大补加附子、麦冬、苁蓉;阴阳并 补,庶几抠纽复续,而转危为安也。
<目录><篇名>六因条辨卷中属性:
崇明陆廷珍子贤氏着 绍兴裘诗新韵初重校 <目录><篇名>伏暑辨论属性:尝观医书林立,并无伏暑之名。惟(己任编)有 秋时晚发,以感证之法治之一语,因着伏暑之称。盖 人于盛暑之际,汗泄气疏,百节弛涨,设或有隙,
邪乘虚入,《内经》所谓至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 也(1)。又云:春伤于风,夏必餐(2)泄,夏伤于暑,秋必 发疟;秋伤于燥(3),冬生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可知四时伏气,皆能为病。即伏寒、伏风、伏燥,皆 可与伏暑立名主病。故春温为冬令之伏寒,肠风为春 令之伏风,疟痢为夏间之伏暑,咳嗽为秋天之伏燥,
以类而推。古人治病立法,良有以也,藉后人语焉不 察,漫不关心耳。予苦心斯道,廿载虚名,何敢妄为 (1)至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也:按《内经》有此文·但无此语。
(2)餐:此处音、义俱同,飧,下问。
(3)燥:(内经)中俱作"湿"。
议论。特前贤既启其端,后人末穷其旨,聊为引伸,
以备葑菲之遗,庶可测伏暑之有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