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性:
崇明陆廷珍子贤氏着
绍兴裘诗新韵初重校



<目录>

<篇名>伏暑辨论

属性:尝观医书林立,并无伏暑之名。惟(己任编)有
秋时晚发,以感证之法治之一语,因着伏暑之称。盖
人于盛暑之际,汗泄气疏,百节弛涨,设或有隙,
邪乘虚入,《内经》所谓至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
也(1)。又云:春伤于风,夏必餐(2)泄,夏伤于暑,秋必
发疟;秋伤于燥(3),冬生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可知四时伏气,皆能为病。即伏寒、伏风、伏燥,皆
可与伏暑立名主病。故春温为冬令之伏寒,肠风为春
令之伏风,疟痢为夏间之伏暑,咳嗽为秋天之伏燥,
以类而推。古人治病立法,良有以也,藉后人语焉不
察,漫不关心耳。予苦心斯道,廿载虚名,何敢妄为
(1)至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也:按《内经》有此文・但无此语。
(2)餐:此处音、义俱同,飧,下问。
(3)燥:(内经)中俱作"湿"。
议论。特前贤既启其端,后人末穷其旨,聊为引伸,
以备葑菲之遗,庶可测伏暑之有由名。且不但可测伏
暑之有由名,更可测伏暑之有由病,而有由治焉矣。



<目录>伏暑条辨二十八条

<篇名>伏暑条辨第一

属性:伏暑秋发,头痛无汗,恶寒发热,身痛,胸腹满
闷,或吐或泻,此新感外邪,引动伏暑。宜用香莆饮
合正气散,表里两和也。
此伏暑之提纲。凡夏间伏暑,因遇秋令凄ブ寒,袭于
腠理,致内邪亦为引动・故无汗头痛身疼,发热恶寒,系新
感之见证,病尚在表。胸腹满闷,吐泻交作,系伏暑之发
动,病涉在里。大凡看法,须辨明新感与伏邪,何有何无,
孰轻孰重。故用香薷饮合正气散者。藉香薷、藿香,苏叶、
芷、桔之苦辛走表而散新邪,夏、朴、陈皮、大腹、神曲之
辛温理中而疏伏邪,则内外办通彻,邪自疏泄矣。



<目录>伏暑条辨二十八条

<篇名>伏暑条辨第二

属性:伏暑微恶寒发热,呕恶泄泻,腕闷舌白,此伏邪
内动。宜用藿香正气散,疏滞利湿也。
此发明伏邪之异于新邪。既无头痛身疼,则表邪甚微;
而恶寒发热,腕闷吐泻,为伏邪发动,并无新邪勾引也明矣。

非藉藿、朴、苏叶、白芷、陈、腹、夏、曲以祛秽疏泄,则
恐邪无泄越,蔓延传变焉。



<目录>伏暑条辨二十八条

<篇名>伏暑条辨第三

属性:伏暑热不解,咳逆欲呕,烦闷泄泻,此伏邪弥漫
三焦。宜用苏子降气汤合六一散,加通草,赤芩等
味,通泄三焦也。
此言热不解,而伏邪传变,逗留肺胃,则咳而欲呕,盘
踞中焦。则腕闷不舒,奔迫下趋,则泄泻无度。是邪既弥漫
三焦,上下交争,故用苏子降气宣肺胃,六一、通、芩分水
道,则上下三焦,得一齐通泄,不致留邪变患为妙。



<目录>伏暑条辨二十八条

<篇名>伏暑条辨第四

属性:伏暑热渐甚,咳逆不眠,胸胁刺痛,痰多舌白,
此痰滞肺络,肺气失降。宜用旋复花、新绎、积壳、
桔梗、桑皮、薏仁、苏子、降香、枇杷叶、芦根、滑
石等味,降气通络也。
上条热不解,而传布三焦;此条热不解,而邪与痰冱,
阻滞肺络。若不通调,恐致痿痛缠绵。故用(金柜)旋复花
汤,借新绎、青葱,一通气分,二通血络,再兼枳、桔,桑
皮、苏子、降香开肺降气,苡仁、枇杷叶、芦根、滑石甘淡
之味,清热泄湿也。




<目录>伏暑条辨二十八条

<篇名>伏暑条辨第五

属性:伏暑发热,喘不得卧,痰嘶胸板,此暑滞肺络。
宜用葶苈大枣汤合六一散、枇杷叶等味,彻清肺饮
也。
上条胁痛痰多而咳,此条胸板痰嘶而喘,病甚深于咳
矣。虽喘有虚实之分,治有肺肾之异。今由伏暑内发,身热
胸板痰嘶,其候舌必黄腻,脉必滑数,溺必黄赤,体必丰盛,
斯为肺实,故宜葶苈苦寒以泻肺热。然古人犹恐损胃,合大
枣之甘以缓之,得渐驯以除上焦之软。凡用葶苈而不用大枣
者,末识仲景之心法也。再兼六一、枇杷叶,清气利湿也。



<目录>伏暑条辨二十八条

<篇名>伏暑条辨第六

属性:伏暑恶寒发热,乍有乍无,或轻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