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炭是也) 大黄(一两 童子小便浸用)
上为末。每服二钱,红花酒半盏,童子小便半盏,同调下,食前,日二服。
<目录>卷十二\调治<篇名>沉香降气丸属性:沉香 木香 缩砂仁 白豆蔻仁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广术(煨) 枳实(麸炒,以上 各一两) 萝卜子(一两,另末) 黑牵牛(二两,末) 大黄(二两,炒)
上为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橘皮汤下。
<目录>卷十二\调治<篇名>枳术丸属性:治气不下降,胸膈满闷。
枳实(麸炒) 白术(各半两)
上为细末,烧饭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诸饮送下。
<目录>卷十三<篇名>刘河间先生三消论属性:《易》言天地,自太虚至黄泉,有六位。《内经》言人之身,自头至足,亦有六位。今余又 间,自肺至肾,又有六位。人与天地造化五行,同一炉 ,知彼则知此矣。故立天之气,曰金 与火,立地之气曰土与水,立人之气曰风与火。故金与火合,则热而清;水土合则湿而寒;
风火合则温而炎。人胸腹之间,亦犹是也。肺最在上,为金主燥;心次之,为君火主热;
肝又次之,为风木主温;胆又次之,为相火主极热;脾又次之,为湿土主凉;肾又次之,黄泉 为寒水主寒。故心肺象天,脾肾象地,肝胆象人。不知此者,不可与论人之病矣。夫土为万 物之本,水为万物之元。水土合德,以阴居阴,同处乎下,以立地为气,万物根于地,是故 水土湿寒。若燥热阳实,则地之气不立,万物之根索泽,而枝叶枯矣。
《五常政大论》曰∶ 中者,命曰神机。是为动物,根本在于中也。根本者,脾、胃、肾也。食入胃,则脾为布化 气味,荣养五脏百骸。故酸入肝而养筋膜;苦入心而养血脉;甘入脾而养肌肉;辛入肺而养皮毛 ;咸入肾而养骨髓。五气亦然。故清养肺,热养心,温养肝,湿养脾,寒养肾也。凡此五味 五气,太过则病,不及亦病,惟平则常安矣。故《六节藏象论》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
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是其理也。又《太阴阳明论》云∶脾病而 不用者,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 胃行其津液,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帝 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 得独主于时也。脏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独 主于时也。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尔,而能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 ,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足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 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以益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 谷,气日以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不用者,谓不能为之运用 也。由是观之,则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禀受于脾胃,行其津液,相与濡润滋养矣。后之 医者,欲以燥热之剂,以养脾胃,滋土之气,不亦外乎?况消渴之病者,本湿寒之阴气极衰 ,燥热之阳气太甚,更服燥热之药,则脾胃之气竭矣。叔世不分五运六气之虚实,而一概言 热为实,而虚为寒,彼但知心火阳热一气之虚实,而非脏腑六气之虚实也。盖肺本清,虚则 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假若胃冷为虚 者,乃胃中阴水寒气实甚,而阳火热气衰虚也,非胃土湿气之本衰,故当温补胃中阳火之衰 ,退其阴水寒气之甚。又如胃热为实者,乃胃中阳火实而阴水虚也,故当以寒药,泻胃中之 实火,而养其虚水。然此皆补泻胃中虚热,水火所乘之邪,非胃为湿者之本。其余例同法。
夫补泻脾胃湿土之水气者,润其湿者是补湿,燥其湿者是泻湿,土本湿故也。
凡脏腑诸气,不必肾水独当寒,心火独当热,要知每脏每腑,诸气和同,宣而平之可也。故余尝谓∶五常 之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孤阴不长,独阳不成。但有一物皆备,五行递相济养,是谓和平。
交互克伐,是谓衰兴。变乱失常,患害由行。故水少火多,为阳实阴虚而病热也;水多火 少,为阴实阳虚而病寒也。其为治者,泻实补虚,以平为期而已矣。故治消渴者,补肾水阴寒 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人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 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日已矣。况消渴者,本因饮食服饵失宜,肠胃干涸,而气液不得 宣平;或耗乱精神,过违其度;或因大病,阴气损而血液衰虚,阳气悍而燥热郁甚之所成也。
故济众云∶三消渴者,皆由久嗜咸物,恣食炙爆,饮酒过度;亦有年少服金石丸 热,结于胸中,下焦虚热,血气不能制石热,燥甚于胃,故渴而引饮。若饮水多而小便多者,名 曰消渴;若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渐瘦者,名曰消中;若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 有脂液者,名曰肾消。如此三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