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汤 湿治法∶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白术木香散 桂苓 白术丸 五苓散 葶苈 木香散 益元散 神助散 火治法∶火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凉膈散 解毒丸 神功丸 八正散 调胃散 大小承气汤 燥治法∶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辛润之,以苦下之。
神功丸 麻仁丸 脾约丸 润体丸 润肠丸 四生丸 葶苈散 寒治法∶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坚之。
姜附汤 四逆汤 二姜汤 术附汤 大戊己丸 附子理中汤 <目录>卷十<篇名>六门病证药方属性:风门独治于内者∶ 防风通圣散 防风天麻丸 防风汤 小续命汤 消风散 祛风丸 承气汤 陷胸汤 神芎丸 大黄丸 备急丹 暑门独治于外者∶ 白虎汤 桂苓甘露散 化痰玉壶丸 益元散 玉露散 石膏散 拔毒散 水 澄膏 鱼胆丸 金丝膏 生肌散 湿门兼治于内者∶ 五苓散 葶苈 木香散 白术 木香散 益元散 大橘皮汤 桂苓 白术丸 神助散 大柴胡汤 小柴胡汤 柴胡饮子 防风 通圣散 防风 当归饮子 火门兼治于外者∶ 凉膈散 黄连解毒汤 泻心汤 神芎丸 八正散 调胃散 调胃承气汤 桂 苓汤 麻黄汤 小建中汤 升麻汤 五积散 燥门先治于内,后治于外者∶ 神芎丸 脾约丸 麻仁丸 润体丸 四生丸 谓寒药攻其里,大黄兼牵牛之类。
谓热药攻其表,桂枝、麻黄、升麻之类。
姜附汤 四逆汤 二姜汤 术附汤 寒门先治于外,后治于内者∶ 大已寒丸 理中丸 谓热药攻其表,谓寒药攻其里。
<目录>卷十<篇名>《内经》湿变五泄属性:六气属天,无形,风、暑、湿、火、燥、寒。
五形湿属戊己,湿入肺经为实。
六味属地,有质,酸、苦、甘、辛、咸、淡。
五脏湿属脾胃,湿入大肠为虚。
<目录>卷十<篇名>胃泄风湿属性:夫胃泄者,饮食不化,完谷出,色黄,风乘胃也,宜化剂之类。
<目录>卷十<篇名>脾泄暑湿属性:夫脾泄者,腹胀满注,实则生呕逆。三证宜和剂、淡剂、甘剂、清剂之类。
<目录>卷十<篇名>大肠泄燥湿属性:夫大肠泄者,肠鸣切痛。先宜寒剂夺之,次宜甘剂、分其阴阳也。
<目录>卷十<篇名>小肠泄热湿属性:夫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痛。宜寒剂夺之,淡剂、甘剂分之。
<目录>卷十<篇名>大瘕泄寒湿属性:夫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先宜清剂、寒剂夺之,后以淡剂、甘剂分之。或茎中痛,亦同。
<目录>卷十<篇名>《金匮》十全之法属性:飧泄∶春伤于风,夏必飧泄。暮食不化,亦成飧泄。风而飧泄者,先宜发剂,
次宜淡剂、甘剂分剂之类。
洞泄∶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泄下褐色。治法同上。又宜灸水分穴。湿气在下,又宜以苦剂越之。
洞泄寒中∶洞泄寒中,俗呼曰休息痢。洞泄,属甲乙风木,可灸气海、水分、三里,慎勿服 峻热之药。小便涩则生;足肿、腹胀满者,死于庚辛之日;如尸臭者不治。
霍乱∶吐泻水谷不化,阴阳错乱。可服淡剂,调以冰水,令顿服之则愈。
注下∶火气太过,宜凉剂,又宜淡剂,调冰水,令顿服之则愈。此为暴下不止也。
肿蛊∶三焦闭涩,水道不行,水满皮肤,身体痞肿。宜越剂、发剂、夺剂。
胀∶浊气在上不散,可服木香槟榔丸、青 属大肠为浊气逆,肺金为清气逆,气化则愈矣。
肠鸣∶燥湿相抟为肠鸣;中有湿,亦为肠鸣;火湿相攻,亦为肠鸣。治法同上,治之大效。
支满 溏∶上满而后泄,下泄而后复上满。治法同上。久则反寒,治法同寒中。如 溏而 肠寒者,亦斯义。风湿亦有支满者。
肠 ∶大、小便脓血,治法同上。又宜不二丸、地榆散、驻车丸及车前子等药,次宜淡 剂、甘剂、分剂之类。
脏毒∶下血,治法同上。又宜苦剂、夺剂,以苦燥之。如酒毒下血同。
大、小便血∶大、小便治法同上。血温身热者死火之成数,七日而死。如尸臭者不治。
脱肛∶大肠热甚也。用酸浆水煎三、五沸,稍热渫洗三、五度,次以苦剂坚之则愈。
广肠痛∶治法同上。又大黄牵牛丸、散,夺之法,燥涩亦同。痔漏、广肠痛、肠风下血,
皆同脏毒治法。
乳痔肠风∶必肛门左右有核。《内经》曰∶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 为痔。属大肠经,可服 枳壳之属。大癖生肠风,乳痔相连。
<目录>卷十<篇名>《金匮》十全五泄法后论属性:天之气一也。一之用为风、火、燥、湿、寒、暑。故湿之气,一之一也,相乘而 为五变,其化在天为雨,在地为泥,在人为脾,甚则为泄。故风而湿其泄也,胃暑而湿其泄也,脾燥而 湿其泄也,大肠热而湿其泄也,小肠寒而湿其泄也。
大瘕,若胃不已,变而为飧泄;飧泄不 已,变而为洞泄;洞泄不已,变而为脾泄寒中。此风乘湿之变也。若脾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