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虚则筋急者,谓血行脉中,渗于脉外,肝脏所主,而血自有阴阳之分
也。(脉内为阴,脉外为阳。)荣气微者,其脉沉,卫气衰者,
其脉浮。谓阴阳相乘者,见寸口脉微,尺中脉弱,非荣卫之为阴阳,而脉之浮沉也。如烧针则血流不行者,
谓血随荣转,非随阴阳之气而往来也。更发热而躁烦者,谓荣气之生于阳明,而主于心、肾也。烧针之火
气伤阳明则发热,伤心、肾则躁烦。此言荣血生于后天水谷之精,阴阳本于先天水火之气,乃阴阳之气乘
于脉中,而为寒为热,非荣血之为寒热也。男玉师曰∶何以治之?曰∶金匮肾气丸为主方,配四物以养血。



<目录>卷上

<篇名>潮热论

属性:胃为水谷之海,而外合海水,是胃气昼夜升降,如潮往来。但平人有潮而不为热也,如有邪病留于脉
肉筋骨间,随潮而出,则为发热。故当审其先发于何部?何处独盛?分六经而治之,与夜热之不同也。夜
热本于阴虚,潮热因于病气,潮热一潮而退,夜热至旦方凉,因、证不同,治法亦异。(伤寒潮热,列于《阳明篇》中。)



<目录>卷上

<篇名>《伤寒论》编次辩

属性:仲祖《伤寒论》,其中条绪井井,原系本文,非叔和所能编次。盖谓断简残篇者,是因讹传讹也。如
、湿、渴三种,非伤寒之病,因病在太阳而与伤寒相
似,故先提出于《太阳篇》外。温病风温,原因伤寒所致,然非卒病之风寒,故先分别于《太阳篇》中。
太阳为诸阳主气,故首提太阳之为病,次中风,(风即寒中鼓动之气,故篇名《伤寒论》而反先提中风。)
次伤寒,次传经,次桂枝汤证,次麻黄汤证。如六经篇首,则曰某经之为
病,若六经所概论者,总归于太阳之首篇。其间条分缕析,有断有续。予于断续间,首加一圈,如学、庸、孔、
孟之分章,便后学之体认。此皆仲祖位置,非叔和编次也。
再按仲祖一百十三方,为形层浅深,阴阳寒热而设,无分风与寒也。如邪在皮毛者,宜麻黄汤;在肌
腠者,宜桂枝汤。故曰桂枝本为解肌,然中风之用桂枝者,始受之风邪,不闭于皮毛,而入于肌腠,故桂
枝汤为中风之首方。如寒邪发汗不解,而入于肌腠者,亦属桂枝汤证。故邪病太阳,而无分风与寒者,
则曰太阳病;有风寒之分者,则曰太阳中风,曰中风发热,曰伤寒。如风寒之邪,皆可为柴胡汤证者,则
曰伤寒五六日;中风皆可为陷胸汤证者,则曰浮则为风,曰伤寒五六日结胸热实。如瓜蒂散证,则曰伤寒
中风。盖始受之时,有风寒之分者,分中风、伤寒。如病在太阳,感太阳之热化者,则曰太阳病,病在阳
明,感阳明之燥化者,则曰阳明病,而无分风与寒矣。至如大、小青龙汤证,乃病太阳寒水之气者也。
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故太阳标阳而本寒。大青龙证,太阳标本之为病也;小青龙证,病太阳之阳而动
其水气也。曰太阳中风,谓风中太阳之气也。脉浮紧者,浮则为风,紧则为寒,乃天之风邪,与太阳之寒
气相搏,而见于脉也。发热者,风在太阳而为热也;恶寒者,病太阳之寒气也;身疼痛者,风寒之邪,尚
及于形身,不汗出者,邪正之气陷于内也;烦躁者,太阳标本之气化也。此风中太阳之热邪,而兼病其本
寒,故用麻黄、桂枝之复方,去芍药之苦平,易石膏之甘辛,直从内而透发于外也。如汗出恶风者,风邪
在外,故不可服。盖汗之生,原有二∶一出于表者,血液之汗也;一出于里者,阳明水谷之汗也。麻黄
汤,发表汗之剂也;桂枝汤,解肌腠之邪也。如麻黄配石膏,乃直从里而发阳明水液之汗矣。邪不在里而
妄动其阳明,是以筋惕肉 ,阳明主肌而主宗筋也。又如伤寒脉浮缓者,乃寒伤太阳,而邪正之气,并陷
于内也。夫天之寒邪,与太阳之阳气,相搏于肤表之间,其脉则紧。(风与寒搏,寒与阳搏,乃阴阳相搏,
其脉皆紧。)此寒伤太阳,寒已化热,邪正相合,而陷于内,故止见虚
浮之缓脉也。身不疼者,邪在内也。但重者,阳气陷也。乍有轻时者,正气欲出也。太阳与少阴标本相
合,如寒伤太阳而见少阴证者,则为一身手足尽热,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盖太阳与少阴,在标本寒热
之合化,寒在太阳,则病反其本而为热矣;及于里阴,则同气相感于少阴之火气矣。故曰无少阴证者,
大青龙汤发之。上章乃风动之邪,入于里而尚涉于形身,故见浮紧之脉,疼痛之证,宜大青龙汤主之。此
乃寒凝之气,入于里而无形身之痛,故恐转属于少阴,藉阳气之欲出,乍有轻时,而以大青龙汤发之。
此风寒之邪,病太阳之标阳,而兼动其本气者也。又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者,病太阳之阳,而动膀胱
之水气也。干呕者,水气上逆也。(水火相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