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吐。心烦。但
欲寐。而实不能寐也。至五六日。自利而渴。则其邪已入少阴之脏矣。然少阴阴脏也。寒阴邪也。
以阴受阴。法当不渴。而渴者。此非有热。以脏虚故引水自救耳。更审其小便。若色白者。则少阴
寒病。全体大露无疑。何以言之。热传少阴。自利而渴者。邪热足以消水。其小便色必赤。寒中少
阴。自利而渴者。虽能饮而不能制。其小便色必白也。仲景辨证之精如此。
病患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阴阳俱紧。太阳伤寒之脉也。法当无汗。而反汗出者。表虚亡阳。其病不属太阳而属少阴矣。
少阴之脉。上膈循喉咙。少阴之脏。为胃之关。为二阴之司。寒邪直入。经脏俱受。故当咽痛而复
吐利也。此为寒伤太阳。阳虚不任。因遂转入少阴之证。盖太阳者。少阴之表。犹唇齿也。唇亡则齿
寒。阳亡则阴及。故曰少阴之邪从太阳飞渡者多也。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此热传少阴。而复还入膀胱之证。膀胱者。太阳也。太阳为三阳之表。而多血少气。热在膀胱。
则一身手足尽热。而热气有余。血为热迫。散而下行。则必便血也。



<目录>卷七・少阴篇\少阴诸法

<篇名>少阴清法七条

属性: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少阴之热。有从阳经传入者。有自受寒邪。久而变热者。曰二三日以上。谓自二三日至五六
日。或八九日。寒极而变热也。至心中烦不得卧。则热气内动。尽入血中。而诸阴蒙其害矣。盖阳
经之寒变。则热归于气。或入于血。阴经之寒变。则热入于血。而不归于气。此余历试之验也。故
用黄连、黄芩之苦。合阿胶、芍药、鸡子黄之甘。并入血中。以生阴气。而除邪热。成氏所谓阳有
余。以苦除之。阴不足。以甘补之是也。
\x黄连阿胶汤方\x
黄连(四两) 黄芩(一两) 芍药(二两)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阿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
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
之。
四逆、四肢逆冷也。此非热厥。亦太阳初受寒邪。未郁为热。而便入少阴之证。少阴为三阴之
枢。犹少阳为三阳之枢也。其进而入则在阴。退而出则就阳。邪气居之。有可进可退时上时下之势
。故其为病。有
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之证。夫邪在外者。可引而散之。在内者。可下
而去之。其在外内之间者。则和解而分消之。分消者。半从外半从内之谓也。故用柴胡之辛。扬之
使从外出。枳实之苦。抑之使其内消。而其所以能内能外者。则枢机之用为多。故必以芍药之酸益
其阴。甘草之甘养其阳。曰四逆者。因其所治之病而命之名耳。而其制方大意。亦与小柴胡相似。四
逆之柴胡、枳实。犹小柴胡之柴胡、黄芩也。四逆之芍药、甘草。犹小柴胡之人参、甘草也。且枳
实兼擅涤饮之长。甘、芍亦备营卫两和之任。特以为病有阴阳之异。故用药亦分气血之殊。而其辅
正逐邪。和解表里。则两方如一方也。旧谓此为治热深发厥之药。非是。夫果热深发厥。则属厥应下
之之例矣。岂此药所能治哉。
\x四逆散方\x
柴胡 枳实(破水渍炙干) 芍药 甘草(炙)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加减法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
成氏曰、肺寒气逆则咳。五味子之酸收逆气。干姜之辛散肺寒。并主下利者。肺与大肠为表里
。上咳下利。治则颇同。
悸者。加桂枝五分。
悸者寒多。心脉不通则心下鼓也。桂枝辛温。入心通阳气。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小便不利。水聚于下也。茯苓甘淡。利窍渗水。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腹中痛。寒胜于里也。附子辛温。散寒止痛。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
半。分温再服。泄利下重。寒滞于下也。薤白辛温。散寒通阳气。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少阴中寒。下利至六七日。寒变为热。而气复上行。为咳。为呕。为渴。为心烦不得眠。所谓
下行极而上也。夫邪气自下而上者。仍须从下引而出之。猪苓、茯苓、泽泻、滑石。并甘淡下行之
药。足胜导水泄热之用。然以阴病而属邪热。设非得阿胶之咸寒入阴。何以驭诸阳药而泄阴中之热
。导浮上之气哉。少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