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乃在表。解之之法。当用药使汗出而愈。按此条论。仲景无治法。补亡论辄用救逆汤。
误矣。愚意云。宜大青龙汤。更加凉药主之。)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清同圊厕也。成注云。此为火邪迫血而下行者 也。太阳病。本无汗。此麻黄汤证也。医人误以火熏迫之。究不得汗。则热无从出。火邪入胃。以故发躁而不宁也。寒 伤营而汗又为血液。到经不解者。太阳到六七日。为传经已尽。邪仍不解。则胃中所郁火热之邪。将迫血下行而如圊矣。
此名为火邪者。是申明圊血之故。实由火邪所迫而然也。按此条论。仲景无治法。补亡论常器之云。可根据前救逆汤。黄 芩芍药汤。愚以黄芩芍药汤。庶几犹可救逆汤。还宜加减用之。)
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而火动。必咽燥唾血。(成注云。此火邪迫血。而上行者也。脉浮热甚。
乃风邪盛于表。此为表实。灸法多补。病惟虚寒者。宜之。今者表有风热而反灸。是以实作虚治也。邪因火动。内搏于 胃。故咽燥而唾血。此条论。仲景无治法。补亡论常器之云。可根据前救逆汤。误矣。愚意云宜犀角地黄汤。)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 微而数。此必是风寒之后。阴虚而热未除也。虚寒可灸。虚热慎不可灸。若反灸之。则热因火入。相搏为邪。上攻则为 烦为逆。且阴本虚也。更追以火。使虚者愈虚。热本实也。更逐以火。使实者愈实。阴主营血而行于脉中。当追逐之余。
脉中已无血聚。故曰散也。艾火之气虽微。其内攻之力能焦骨伤筋。所以然者。盖由血散而难复故也。此条论。仲景无 治法。补亡论常器之云。可根据前救逆汤。其有汗者。宜桂枝柴胡汤愚以二汤俱与病未合。另宜斟酌用药。)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脉浮者。邪居于表。故宜以汗 解之。医人误以火灸之。邪因火迫。无外出之路而愈盛。邪盛。则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何也。盖汗者。湿热之气也。
今者。邪因火迫。汗不出而热甚剧。则湿气下流而成痹矣。此名火逆者。言此亦由火气所逆而使然也。此条论。仲景无 治法。补亡论郭白云云。宜少与救逆汤。愚意云。虽宜救逆。亦宜兼痹治之。)
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此承上文脉浮而言。成注云。烦热也。邪气 还表。则为烦热。汗出而解。以脉浮。故为邪还表也。愚按此条。是言未灸之先。有不用药。汗自出而解者。则知上条 病。为汗已将出。用火遏其出路。故致湿热之气下流。而成重痹之候。又按补亡论。以此条与上条合为一条甚通。)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
(病至用烧针发汗。此必是太阳伤寒证也。仲景法。宜用麻黄汤以汗之。今医误用烧针。以令其汗。太阳初得病。为寒 气在表。故其寒邪。即从针孔处。反入于里。在外。则肉肿起如核而色赤。在内必发奔豚。其气从少腹直上冲心也。盖 太阳为寒水之经。肾即为寒水之藏。脏腑相合。经病用针。故引寒邪之气。内入于藏也。成注云先灸核上以散其寒。与 桂枝加桂汤。以泄奔豚之气。)
<目录>卷之十二\辩误汗吐下火灸温针逆病脉证并治法<篇名>桂枝汤属性:(已见前第三卷太阳上编)更加桂(二两)金匮方共成(五两)
琥按桂枝汤。虽系解肌之剂。今者寒邪之气。内入肾藏而上冲于心。此水来犯火之证。条辩议所加者。当是桂而 非枝。此深合仲景之旨。
或问伤寒本系热病。复加烧针。则上冲之气。宜从火治。议者不当加桂。余答云。子言甚合鄙意。然此证。须知是 太阳病未发热之时。误用烧针开泄腠理。以引寒气入藏。故与中寒同治。若内有郁热。则必见烦躁等证矣。设见烦躁等 证。理宜从子言。以活法治之。
又按成注云。烧针发汗则内损阴血。而惊动心气。愚意以若损阴血而惊动心气。是为阳盛阴虚。非寒证比矣。此与 仲景加桂之意不合。误极误极。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火逆下之者。此必是太阳病。误以火熨其背或以火劫其汗。
病患更加谵语腹满。起卧不安等证。医认以为里实而下之。里气重虚。又加以烧针之大热。火邪内迫则生烦躁。条辩云。
此条病逆而又逆。但未变重。故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以散解火邪。)
<目录>卷之十二\辩误汗吐下火灸温针逆病脉证并治法<篇名>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属性:桂枝(一两) 甘草(二两) 牡蛎(二两熬) 龙骨(二两)
上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成注云。辛甘发散。桂枝甘草之辛甘。以发散经中之火邪。涩可去脱龙骨牡蛎之涩。以收敛浮越之正气。
琥按上方。即前桂枝去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