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少阴之里。未有不郁而成热者。但有热甚不甚之分耳。半夏散虽非治热
之药。然以辛甘发散其风寒之邪。而热自解。成注但云。客寒。亦未尽其义。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白通汤方。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云云至)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加减法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云云至)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加减法
以上四条证并四汤方(俱见中寒论中)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此条少阴病。乃伤寒邪在少
阳。传入少阴之证。四逆者。四肢不和顺也。成注云。伤寒传至少阴。则邪热渐深。故四肢逆而不温。此非寒厥之宜温
补。亦非热厥之宜寒泻矣。止宜用四逆散。以解其热。而散其邪也。其或咳。或悸等证。此里热之候。尤当析辩。加药
法。不可误也。)



<目录>卷之九\辩少阴病脉证并治法

<篇名>四逆散方

属性: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成注引内经曰。热淫于内。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枳实甘草之苦甘。以泄里热。芍药之酸。以收阴气。柴胡之苦。以发表热。琥按上方。虽云。治少阴。实阳明少阳药也。)
内台方议曰。四逆者手足不温也。四厥者。寒冷之甚也。四厥为阴寒之邪。四逆为传经之邪。乃阳热已退。邪气
不散。将欲传阴而未入也。此只属阳。故与凉剂以治之。用甘草为君。以和其中而行四末。以枳实为臣。而行结滞。以
芍药为佐。而行营气。以柴胡为使。而通散表里之邪也。琥按上云。阳热已退。言阳经之邪热。敛而退入于里。以故外
不热而四逆。仲景用四逆散者。乃和解邪热。兼消里实之剂。
后加减法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成注云。肺寒气逆则咳。五味子之酸。收逆气。干姜之辛散肺寒。并主下
利者。肺与大肠为表里。上咳下利。治则颇同。愚意云。亦有肺热而咳者不可拘也。下利亦然。)悸者。加桂枝。五分。
(内台方注云。气虚不能通行于心。则心下筑筑而动悸也。桂枝入心。故加之。愚意云。亦有邪热乘于心包而动悸者。
不可以气虚例。治之。)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条辩云。茯苓味淡渗而利窍。故宜加之。)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
炮令拆。(成注云。里虚遇邪则痛。加附子以补虚。愚按前成注于方后云。热淫于内云云。枳实甘草之苦甘。以泄里热。
盖里热宜泄。虽腹痛。未必是虚。若用炮附子。必致大害条辩顺文作解。其误甚矣。建安许氏云。古金镜方中倍加芍药
五分。以其能止痛也。后人改作附子。此岂从治之法邪。)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
三方寸七。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成注云泄利下重者。下焦气滞也。加薤白以泄气滞。)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此治少阴热利分理之法也。成注云。下利不渴者。
里寒也。此以下利而渴。知非里寒。至六七日。正当热邪传里之时。经云足。少阴之脉。其直者入肺中。其支者。从肺
出络心。注胸中。下利本有水渍。经中之热。与水搏结。侵于肺。则咳逆于胸。则呕。凌于心。则烦。少阴之病本欲寐。
今者反不得眠。其为热甚而躁动。明矣。与猪苓汤以清降邪热。通调水道。斯利止而呕渴等候自平矣。
或问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焉知非少阳阳明病。余答云。少阳阳明。若见此证为里实。其脉必弦大而长。此
条病。脉必微细。故知其为少阴下利之证无疑。猪苓汤方见前第六卷阳明篇中。)
内台方议曰。少阴下利不渴者。为寒。今此下利渴。又咳而呕。心烦不得眠。知非里寒。乃里热者。故用猪苓为
君。茯苓为臣轻淡之味。而理虚烦。行水道。泽泻为佐而泄伏水。阿胶滑石为使。镇下而利水道者也。
琥按阿胶之用。不但利水。其气平而味甘微咸。上以益肺气而清化源。则咳止。下以滋肾阴而除经热则利平。此成
氏未悉之义。学人不可不知。
琥又按上方。乃治阳明病。热渴引饮。小便不利之剂。上条病亦借用之。何也。盖阳明病。发热。渴欲饮水。小便
不利者。乃水热相结而不行。兹则少阴病。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亦水热搏结而不行也。病名虽异。而病源则
同。故仲景法。同用猪苓汤主之。不过是清热利水。兼润燥滋阴之义。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