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根据前力小。加枣三枚。
同煎。
(按上方。乃阳明经发汗之的剂。又手太阴经感冒风寒。亦宜用之。)
又如病患两手脉浮数而缓。名曰中风。若寸脉力小。(云云文同前)宜薄荷汤主之。



<目录>卷之六\附昔贤治阳明病方论变法

<篇名>(微旨)薄荷汤方

属性:薄荷(一两) 葛根 人参 甘草(炙各半两) 防风(去芦二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热服。如三五服。寸脉力尚小。加薄荷二分。
琥按上方。亦足阳明手太阴发表之的剂。气虚人病风寒者。乃可服之。否则人参一味。勿轻用也。又前方后云。
寸脉力小加枣。此方则加薄荷者。何也。盖前方中辛药居多。故用大枣之甘以助之。此方中有人参。力大于枣。且辛药
又少。故又加薄荷二分。使辛甘相合。而成发散之功。



<目录>卷之六\附昔贤治阳明病方论变法

<篇名>(宣明)凉膈散

属性:(一名连翘饮子)治伤寒表不解。半入于里。下证未全。下后燥热。怫结于内。烦心懊 。不得眠。脏腑积热。头
昏唇焦。咽燥喉闭。目赤。烦渴。口舌生疮。咳唾稠粘。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溺秘结。风热壅滞等证。
连翘(一两) 山栀子 大黄 薄荷叶 黄芩(各半两) 甘草(一两半) 芒硝(一分)
上为末。每服二三钱。水一盏。蜜少许。(直格云。或无蜜亦可。旧用竹叶。或亦不须。)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准绳云。加黄连五钱。名清心汤。
琥按上方。乃治内外三焦气血实热之剂。散名凉膈者。以胃居于膈。实清涤胃府风热壅滞之方也。又上主疗云。
表不解。乃表之而邪热不解。非表证仍在也。学人宜以意会之。



<目录>卷之六\附昔贤治阳明病方论变法

<篇名>(宣明)三一承气汤

属性:治伤寒杂病。内外所伤日数远近腹满咽干。烦渴谵妄。心下按之硬痛。小便赤涩。大便结滞。热甚喘咳闷乱惊狂等
证。脉数沉实者。并皆治之。
大黄(锦文者) 芒硝 浓朴(去皮) 枳实(各半两) 甘草(一两准绳方中甘草止五钱。四味皆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内硝煎一二沸。去滓。温服。
王宇泰云。此汤治伤寒大承气汤证。腹满实痛。调胃承气证。谵语下利。小承气汤证。内热不便三者合而为一。
此下剂也。
琥按云。岐子保命集云。凡治伤寒。发表有浅深。攻里有微甚。承气攻里。立法有三。大承气者。浓朴苦温去痞。
枳实苦寒泄满。芒硝咸寒而能软坚。大黄苦寒。能泄实。痞满燥实四证全。则可用。故曰大承气汤。小承气者。大黄苦
寒泄实。浓朴苦温去痞。痞实两全。可用也。故曰小承气汤。按此段。少枳实泄满句。调胃承气者。大黄苦寒泄实。芒
硝咸寒而能软坚。润燥。甘草甘平和其中。燥实坚三证全者。可用。故曰调胃承气汤。攻里之不同若此。又按王海藏。
此事难知云。假令调胃承气证。用大承气下之。则愈后元气不复。以其气药犯之也。大承气证。用调胃承气下之。则愈
后神痴不清。以其气药无之也。小承气证。若用芒硝下之。则或下利不止。变而成虚矣。三汤之不可乱投又若此。今宣
明方合而为一。犹曰此俱系泻阳明胃府实热之药。只须学人临证增损用之。不致大误。至陶氏杀车槌方。复加柴胡黄芩
芍药。改名六一顺气汤。而云用此以代三承气。及大柴胡。大陷胸等汤之神药。以致后医罔顾病患上中下三焦气血虚实。
一概合用。其流祸至今更甚。不亦悲夫。



<目录>卷之六\附昔贤治阳明病方论变法

<篇名>(陶氏)黄龙汤

属性:治有患心下硬痛。下利纯清水。谵语。发渴。身热。庸医不识此证。但见下利。便呼为漏底伤寒。而用热药止之。
就如抱薪救火。误人死者多矣。殊不知此因热邪传里。胃中燥屎结实。此利非内寒而利。乃日逐自饮汤药而利也。直急
下之。名曰结热利证。身有热者。宜用此方。
大黄 芒硝 枳实 浓朴 甘草 人参 当归 年老气血虚者。去芒硝。
水二钟。姜三片。枣子二枚。煎之后再加桔梗。一沸。热服为度。
琥按上方。即前三一承气汤中。加人参当归也。以病患气血虚。故加此二味药。方后再加桔梗者。以其能引大黄
等药。上至胸中至高之分而成功。此洁古法也。虽然。愚曾细评此方。为不可用之剂。及见今医用之。而病患无一效者。
何也。夫人身之中。一阴阳耳。阴阳之分。一气血耳病热之人。皆阳有余。而阴不足。乃知其气。必实。其血必虚。所
以病机气宜中。有当归承气汤方者。用之以补血而益阴也。若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