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表寒未除。里热已极也。加硝黄以
下之。与仲景用大柴胡汤同义。又按青木香。李氏纲目云。南木香。即今广木香也。斯言大谬之极。愚用青木香。乃另
是一种草根。形如乌药。其色微青。味苦辛而气清凉。最能发散风热。想梁时陶隐居。所云。青木香者。即此一种药也。
陈氏不察。而云如无。以麝香代之。恐非温热之证所宜。若用麝香。是大失制方之义。
朱奉议云。桂枝汤。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时行之。无不应验。江淮间。惟冬及春。可行之。自春末。及夏至以前。
桂枝证。加黄芩一分。谓之阳旦汤。夏至后。有桂枝证。可加知母半两。石膏一两。或加升麻一分。若病患素虚寒者。
正用古方。不在加减也。



<目录>卷之五\附昔贤治太阳病方论变法

<篇名>(活人)阳旦汤

属性:治中风伤寒脉浮。发热。往来汗出恶风项强。鼻鸣干呕方。
桂枝 芍药(各三两) 甘草(炙) 黄芩(各二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钞五钱匕。水一盏半。枣子一枚。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滓。取八分。清汁温服。若脉浮
紧。发热无汗者。不可与也。
琥按上论云。桂枝汤。西北二方居人。四时行之。无不应验。此必是极北极西之地。其气寒凉。故宜行此汤尔。余
居东南。地气温暖。虽冬月遇中风证。桂枝汤。亦有不轻用者。况于春末及夏至以后邪。奉议加黄芩知母等药。可为发
仲景未发之义矣。
又云。伤寒热病。药性须凉。不可太温。夏至后。用麻黄汤。须加知母半两。石膏一两。黄芩一分。盖麻黄汤性热。
夏月服之。有发黄斑出之失。惟冬及春。与病患素虚寒者。乃用正方。不在加减。



<目录>卷之五\附昔贤治太阳病方论变法

<篇名>(活人)麻黄汤方

属性:与仲景原方药味同(分两减半)
琥按上论云。夏至后用麻黄汤。须加知母石膏黄芩。奉议此言。可为深得用药之旨。且也。活人书。取用麻黄汤。
自有通变之法。本方中加苍术。治寒湿。去桂枝。加薏苡仁。治风湿。去桂枝杏仁。加石膏山茵陈苍术。治湿热。皆太
阳经之药也。仲景当日制麻黄汤。后之人。若云。一味不可增损。吾不信矣。



<目录>卷之五\附昔贤治太阳病方论变法

<篇名>(活人)麻黄葛根汤

属性:治伤寒一日。至二日。头项及腰脊。拘急疼痛。浑身烦热。恶寒方。
芍药(三两) 豆豉(一合) 干葛(四分) 麻黄(三两去节汤泡一二沸焙干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四钱。葱白七根。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以浓衣盖覆。如人行四五里间。再服。
良久。如未得汗。更煮葱粥。少少与之热。投以助药力。取汗即愈。
琥按上方。乃仲景葛根汤之变方也。此汤能治太阳病项背强KT KT 无汗恶风者。又能治太阳阳明合病。自下
利者。但仲景葛根汤方后云。不须 粥。此云。如未得汗更煮葱粥。少少与之。热投以助药力。此可见前圣后贤。取汗
之法。各不相同。医者当临证起悟云尔。
许学士云。病患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者。伤寒之候也。如病患发热头疼。脉浮数而尺中迟弱者。宜先服黄 建中汤。
加当归。以补血。却与麻黄桂枝辈。



<目录>卷之五\附昔贤治太阳病方论变法

<篇名>(本事)黄建中加当归汤方

属性:黄 当归(各一两半) 白芍药 桂枝 甘草(各一两)
上 咀。每服五钱。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日三。夜二服。如脉尚沉迟。再进一服。
琥按上方。即仲景桂枝汤中。加黄 当归也。大抵禀质素虚之人。外伤风寒。须以补养为主。兼行发散之法。所
以桂枝汤已属补虚之剂。因病患尺中迟弱。复益以黄 当归。许氏虽云。补血实。则气血兼补。此惟病患营卫俱弱。伤
风有汗者。宜用之。否则勿轻投也。
韩祗和云。病患两手脉浮数。或紧。或缓。寸脉短。反力小于关尺脉者。此名阴盛阳虚也。素问云阴气有余。为多
汗身寒。即可投消阴助阳表剂以治之。若立春以后。清明以前。宜六物麻黄汤主之。



<目录>卷之五\附昔贤治太阳病方论变法

<篇名>(微旨)六物麻黄汤方

属性:麻黄(去节一两) 葛根 苍术(各七钱半) 人参 甘草(炙各半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枣二枚。煎七分。热服。如三五服后。汗未止。恶风者。加荆芥七钱。犹汗者。加丁
香皮半两
琥按上方。即仲景葛根汤中。去姜桂芍药。加苍术人参也。大抵气虚人。病太阳阳明二经伤寒KT KT 无汗者。
宜服此汤。有汗者。勿轻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