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脉迟浮弱。(云云至)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
与小建中汤。不瘥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上五条证。(俱见后少阳篇中)小建中汤方(见后第三条证下)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
却发热汗出而解。
上二条证。(俱见后少阳篇中)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伤寒二三日。邪当传里之时。今则别无他证。但心中悸而烦者。此外
邪已微而不传。正气骤虚。不能自持也。盖阳气内虚。则心悸。阴气内虚。则心烦。故与小建中汤。以建其里气之虚。
愚以此条病。必是太阳伤寒发汗之后所变。故建中汤。即桂枝汤小变其制也。)



<目录>卷之四\辩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

<篇名>小建中汤方

属性: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六两) 生姜(二两切) 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
也。(呕家必胃有邪热。而胸中作满。中满者。勿食甘。若用建中汤之甜。是助其满。内经云实实者。是也。)
(成氏明理论云。脾者。土也。应中央。处四藏之中。为中州。治中焦。生育营卫。通行津液。一有不调。则营卫
失所育。津液失所行。必以此。汤温建中。藏是以建中名焉。胶饴味甘温。甘草味甘平。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建脾
者。必以甘为主。故以胶饴为君。甘草为臣。桂味辛热。辛散也。润也。营卫不足。润而散之。芍药味酸。微寒。酸。
收也。泄也。津液不逮。收而行之。是以桂枝芍药。为佐。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胃者卫之源。脾者营之本。黄帝
针经曰营出中焦。卫出上焦是矣。卫为阳。不足者。益之必以辛营为阴。不足者补之必以甘。辛甘相合。脾胃健而营卫
通。是以姜枣为使。琥按小建中汤。补中有发散之义。大抵中气虚寒者宜用之。倘伤寒家有水气冲心而悸。热邪壅膈而
烦者。上汤不宜轻用也。内台方议或问曰。建中汤方。与桂枝汤同。只多胶饴。所主之病。全然不同。何也。答曰。桂
枝汤中。桂枝芍药等分。以芍药佐桂枝而治卫气也。建中汤中。芍药多半。而桂枝减少。以桂枝佐芍药。而益其营气也。
是以大有不同愚以上言。犹为未尽其义。盖桂枝汤中。以芍药佐桂枝。则辛甘相合。散而助表。建中汤中。以桂枝佐芍
药。则酸甘相合。敛而补中。能达此义。斯仲景制方之意无余蕴矣。)
(附后例)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云云至)与大柴
胡汤下之。则愈。(按此条证云。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其时已传少阳。为柴胡证矣。故以下之为反。先与小柴胡汤也。正
文与注并。)



<目录>卷之四\辩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

<篇名>大柴胡汤方

属性:(俱见后第七卷少阳篇中)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云云至)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此条亦系少阳病。正文
与注并汤。俱见后少阳篇中。)
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云云至)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按此条证。
系阳明府病。正文与注并汤。俱见后第六卷阳明篇中。)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
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太阳病邪热不解。随经入府。结于膀胱。太阳为多血之经。府有结热。则经中之血。与热相
搏。蓄于下焦。其人如狂。如狂者。乃邪热之气。上熏于心。以故妄乱。与狂相似也。血自下者。邪热随血而出。故云。
愈也。若其人外不解。外即表也。表邪不解。里虽蓄血。尚未可攻。谓当先解其外。外得解已。但少腹急结者。此可验
膀胱热结。下焦蓄血也。乃可竟用药以攻之。成注云。与桃核承气汤以下热散血。愚以下热散血。当作下血散热。夫血
乃有形之物。可下而不可散。热乃无形之气。可散而不可下。)
成注字义。亦欠斟酌。又按热结膀胱。膀胱乃小腹中之物。膀胱热结。其气蒸于少腹。则血不流利。故作急结之形。
为下焦蓄血之证谛也。所以桃核承气汤。乃攻下焦蓄血。治少腹急结之药。实非通膀胱热结之药也。条辩注云。少腹指
膀胱,急结者,有形之血蓄积也。尚论篇注云。少腹急结。为膀胱之血。蓄而不行。若似乎血在膀胱以内。则是服桃核
承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