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 紧或缓。其脉上出鱼际。寸脉大于关尺者。此名阳盛阴虚也。若发热冒闷。口燥咽干者。乃 是邪气在表。阳气独有余也。可投消阳助阴药以解表。立春后清明前。人参汤。清明后芒种前。前 胡汤。芒种后立秋前。石膏汤。病患两手脉浮数。或紧或缓。三部俱有力。无汗恶风者。此是阴阳气俱有余。可用药平 之。立春后清明前。解肌汤。清明后芒种前。芍药汤。芒种后立秋前。知母汤。仲景云。伤寒为病。脉缓者名中风。脉 紧者名伤寒。今分此二端何也。始因冬天寒毒之气中人。其内伏之阳。沉潜于骨髓之内。每至春夏发时。或因外伤寒 而引内邪。或因外伤风而引内邪。既出而为病。一也。古人云。立此二端。恐后人疑其脉紧与缓治别也。若中风伤寒脉 异。何故仲景无别法治之。此乃后人不究仲景之心也。病患始得病。一二日至五六日。尚有表邪及表症。亦可根据脉症投 药。
凡投解表及发表药。每一日可饮三服。病甚可至五服外。不可顿服药也。如症未解。次日再投。如 症仍未解。可作热粥助之。粥内加葱白亦可。如汗出。勿浓衣盖覆。恐汗多作亡阳症也。海藏云。
韩氏微旨可汗一篇。有和解因时法。言伤寒之脉。头小尾大。伤风之脉。头大尾小。李思训保命新 书。亦分尺寸。与仲景同。非若前人总言尺寸脉俱浮而紧。俱浮而缓。紧则为伤寒无汗。缓则为伤 风自汗。又有伤寒有汗者。伤风无汗者。脉亦互参。与症不同。前人已尽之矣。惟韩李所言头小尾 大即为伤寒。尾小头大即为伤风。又间有脉症未显于尺寸者。故韩子述为和解因时法也。又恐后人 疑其不与前圣合。遂于本方内又立加减法数条。亦不越前人之意。何其当哉。
又寸口脉小。饮冷。与雾露所伤。同作中焦治。今韩李云。伤寒寸小者。勿认饮冷与雾露同伤 一体也。饮冷雾露所伤。寸口举按全无。是阴气在胃不和。阳气不能升越也。伤寒寸口小者。只于 关部下至膀胱本部见之。寸口虽小。只是举之微小。沉按之有也。若果寸口举按全无。即不可解表。
只宜温中。不可不知。夫浅学人。只云病在表可发汗。病在里可下。或云不可汗下。未尝有温中 之说。仲景伤寒例云。尺寸俱沉细。太阴受病也。尺寸俱沉。少阴受病也。尺寸俱微缓。厥阴受病 也。又辨太阴症云。太阴病。脉浮可发汗。桂枝汤。手足温。自利。不渴者。四逆汤。腹满时痛。
桂枝加芍药汤。辨少阴症云。少阴病。始得之。
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病。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少阴病。手足寒。身体痛。
骨节疼。脉沉者。附子汤。又厥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又少阴病。脉沉。
急温之。四逆汤。今举仲景论中数条。最是三阴病之良法。近今每夏至前。有病伤寒人。十中七八。
两手脉俱沉细数。多是胸膈满闷。或呕逆气塞。肠鸣腹痛。与仲景三阴病说理同而症不同。因不 敢妄投仲景三阴病药。若以脉沉。及胸膈满。便数。下药往往不救。常斟酌仲景理中丸与服之。其 病轻者。胸中便快。重者。半日许。满闷依然。或有病患脉迟细。投仲景四逆汤温之。以药力大热。
后必发烦躁。因校量此形症。别立方以治之。药多对症。不可不传焉。如病患但两手脉沉细数。
或有力。或无力。或关脉短及小。胸膈塞满。气短不能相接者。便可随脉症投温中药以治之。病患 两手脉沉迟。或紧。皆是胃中寒也。若寸脉短。及力小于关尺。此阴盛阳虚也。或胸膈满闷。腹中 胀满。身体拘急。手足逆冷。急温之。立春后清明前。温中汤。清明后芒种前。陈皮汤。芒种后立 秋前。七物理中丸。病患脉沉细无力。虽三部脉力停等。亦是阴气盛也。更不须候寸脉短治之。或 胸胁满闷。身体拘急。手足逆冷。急宜温中药和之。立春后清明前。浓朴丸。清明后芒种前。白术 汤。芒种后立秋前。橘皮汤。病患胸膈满闷。时时呕逆。肢节痛。两胁下痛。腹中鸣。此是停饮。二苓汤。
病患服前药。胸膈不满闷者。此上焦有阳也。或药力太过。上焦有热。腹满虚鸣。时时疼痛。
此被汤药消逐得上焦阴气并入下焦也。虽是下焦积寒宿冷。奈上焦阳盛。反难用温下焦药也。病患 三部脉沉。寸小于关尺。此为阴盛。宜用温中药以消阴气。浓朴丸。神术汤亦治阴躁不渴。不可误用 凉药。若热药冷服。内有伏阳则可。若脉已虚。按之全无力。或病患素无食养者。只可温服。
<目录>卷首·总论\阴阳<篇名>附录李氏大法属性:李 曰。阴阳病者为虚。不病者为实。表病里和。则邪出于外而为阳虚阴盛。故发表不远热。
而用辛甘之剂。所以扶阳也。里病表和。则邪入于内而为阴虚阳盛。故攻里不远寒。而用辛苦之药。
所以扶阴也。若阴经自受寒邪。则为脏病。设阴阳气将脱。急宜辛热回阳抑阴。故曰。桂枝下咽。
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乃亡。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医杀之耳。此汗下之枢机。
汗、吐、下、温、解五法。各有不同。汗。有大汗发表。微汗解肌。以别重轻。下。有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