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理中汤。盖阳气传阴经而下利者。乃是热利。阳陷入里。外所以无热。
阴气入阴经而下利者。乃是里寒自利。寒既在里为主。则阳气必客于外。所以反发热。要知阴症发 热。自是不同。发于阳而发热者。头必疼。发于阴而发热者。头不疼。此为验也。又有汗下后。阴 阳不相入。水火不相济。致余热未退。不可更用冷药。内外俱未可妄治。故宜小建中汤。若其人已 虚。虚能生热。宜小建中汤加当归。或四君子汤加黄 。或十全大补汤。调其荣卫。虚者。真武汤。
审是热邪未解。虽经汗下。却不畏寒。宜竹叶石膏汤。
王肯堂曰。汗后复发热。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阴阳不交。及下利发热者。死。脉 阴阳俱盛。热不止者。死。中风即发热者。风伤卫也。伤寒不即发热者。寒伤营也。其在少阴厥阴发热者。谓之反发热。
惟太阴无发热之候。
柯琴曰。此太阳症合用桂枝。却用麻黄之类发汗者。故多亡阳而仍发热。必主以真武汤也。
鳌按。真武汤。本少阴方。阳亡则内虚寒。故必用此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重汗。而复大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从心下 至小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目】朱肱曰。太阳有潮热乎。仲景大陷胸汤一症。结胸有潮热者为大结胸。属太阳也。
楼全善曰。此妄汗下而将转属阳明。犹尚未离乎太阳者也。
日晡潮热。阳明病。然心下者。太阳之位。小腹者。膀胱之室。从心下至小腹痛。是下后热入 水结所致。非胃家实。故不得名为阳明病。
【纲】仲景曰。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
【目】朱肱曰。大抵伤寒八日以上。大发热者。难治。
【纲】仲景曰。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目】方中行曰。伤寒汗不出。得汗即解者。以有风而误于偏攻。热反入里。所以变痞硬呕吐 而下利也。故用大柴胡合表里而两解之。
魏荔彤曰。发热汗出不解。太阳已传阳明。二者阳明症也。夫太阳所感寒邪。入心中作痞硬。
而寒郁内生之热邪。作呕吐而下利。是病全离太阳而入阳明矣。其不成胃实者。惟心中素有痰饮。
故邪结于彼而成痞硬。胃中自不能复结为实。故是已传阳明而未全在阳明。未可以承气下者。故制 此方。于下之中。兼升散开破二义。阳明之邪。柴胡驱之于少阳而表解。大黄复通之于大便而里和。尚何有阳明之症足 留乎。所谓 两解之法也。是不必专言柴胡治少阳。而柴胡之用已神。不必专言胃实方可下。而大黄之用已得矣。
非仲师孰能具此手眼乎。
【纲】仲景曰。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目】喻昌曰。丸药大下。徒伤其中。而不能荡涤其邪。栀子干姜。亦温中散邪法也。
虞抟曰。攻里不远寒。用丸药大下之。寒气留中可知。心微烦而不懊 。则非吐剂所宜也。用 栀子解烦。倍干姜以逐内寒而散表热。寒因热用。热因寒用。二味成方。而三法备。
【纲】仲景曰。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目】魏荔彤曰。大下后身热不去。犹带表症也。心烦变为心中结痛。是表症仍未解。而里症 已迫也。在表原属阴邪久未除。在里则为阳邪久成郁。栀子苦寒。治心中成郁之阳邪。香豉香辛。
治在表未散之阴邪。而此症可愈。其胸中窒者。虽未至于结痛。而窒久必痛也。亦可早为之计。而 仍主此。一法也。
柯琴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外热未除而心中结痛。虽轻于结胸。而甚于懊 矣。结胸是水结胸 胁。用陷胸汤。水郁则折之也。此乃郁结心中。用栀豉汤。火郁则发之也。
【纲】仲景曰。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 汤主之。
【目】魏荔彤曰。小青龙治水气者。治在里久积之阴邪。治风寒者。治胸膈暂郁之热邪。程氏 谓下寒者类多上热。一句破的矣。学人识之。
【纲】仲景曰。太阳病。脉浮紧。发热无汗。自衄者愈。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 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目】方中行曰。纯是寒邪伤营。故脉浮紧。发热无汗。然寒邪之着营轻微。且兼中风。阳邪 变热上冲。故自衄愈。若脉 浮紧。发热无汗。而身竟疼痛。则寒重风轻。当发汗矣。其剧者必衄。毕竟少带中风之阳邪也。
【纲】仲景曰。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 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目】喻昌曰。服桂枝治风而遗其寒。所以不解而症变。设更下之。邪乘虚入里。在表之风寒 未除。在里之水饮上逆。故变五苓两解之法。以茯苓、白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