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81-伤寒论纲目-第22页

必抄录者误耳。宁阙其方。勿留之以滋惑也。
鳌按。此是风寒两伤症。但无身疼腰痛骨节痛。是寒之伤营也轻。脉微弱。即阳浮阴弱之脉。
是风之伤卫也重。故虽未见有寒。而发热。热多寒少。又不汗出。其亦有寒在于营分明矣。但脉已 见微弱。其无阳可知。故曰。不可发汗。故不用大青龙之辛散。而去其杏仁。加以芍药。以桂枝主 风多之治。麻黄主寒少之治。芍药固摄虚阳之根。主脉微弱之治。名之曰桂枝二越婢一汤。则此方 能固真阴。足以维阳之根蒂。虽发汗驱邪。而正阳不致上浮。故本方既有芍药。虽麻黄亦无害也。
乃柯氏据不可发汗。以麻黄为不可用。据无阳。以石膏为不可用。其麻黄之无害。已详言之。至石 膏乃治上中焦邪热。与下焦肾虚之症无碍也。又以本论无越婢方症。惟金匮有之。亦思仲景本合伤 寒杂病为一书。叔和分而为二。则仲景当时。金匮中所有之方。即如本论中所有。其合桂枝越婢成 方。奚不可。不必阙之也。特此症原非易认。此方又难轻用。医者固当详审而斟酌之。与其蹈误用 之愆。不如遵柯氏之说。故存其说于前。而又复辨之。
【纲】仲景曰。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
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目】张从正曰。此节言当察症而消息其虚实。不是据脉而论症。盖未发汗而脉浮数。是胃气实。
发汗后而脉浮数。
是胃气虚。
【纲】仲景曰。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目】柯琴曰。病在表之表。宜麻黄。病在表之里。宜桂枝。病在里之表。宜五苓。病在里之 里。宜猪苓以利水。不可用五苓兼发汗。要知五苓是太阳半表半里之剂。归重又在半表。本条更加 烦渴。则热已在里。而表邪未罢。故用五苓也。
【纲】仲景曰。小结胸。正在心下。按之作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结胸症。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目】柯琴曰。大结胸。是水结在胸腹。故脉沉紧。小结胸。是痰结于心下。故脉浮滑。
鳌按。浮大在阳明脉。心下硬者。是浮大为心脉。火必就燥。须急下之以存津液。太阳虽因热 入而成结胸。而大而尚浮。仍为表脉。恐热未实。下之则利不止。故必待沉紧。乃可下也。
【纲】仲景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 苔滑者死。
【目】陶华曰。关主中焦。妄下而中气伤。故沉。寒水留聚于胸胁之间。故紧。不及尺者。重 在关。举关可以统之也。
【纲】仲景曰。心下痞。按之濡。大便硬。而不恶寒。反恶热。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 汤主之。
【目】程郊倩曰。按之濡为气痞者。无形也。其可下乎。结胸症脉浮大。不可下。岂心下痞而 关上浮。可下乎。小结胸之痛。固未尝用大黄。何此比陷胸更峻。是必有当急下之症。比结胸更甚 者。方可用此峻攻之剂也。恐此脉此症而用此方。(要语)下咽立毙耳。勿曲护其说而遗害后人也。
【纲】仲景曰。病患无表里症。发热七八曰。不大便。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 不解。令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当汤。若脉数不解。下利不止。必协 热而便脓血也。
【目】龚信曰。脉浮数而可下。特以无表里症之故。则无表里症句是此节要眼。
【纲】仲景曰。风湿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目】魏荔彤曰。八九日。或已发汗而不易衣衾。不密掩覆。致湿与风兼袭于表。本乘阳虚而 来者。入而遂相搏为害。仍是阳微不能御之故也。夫湿与寒类。再兼风杂合。所以身疼体痛。与伤 寒相似。然不呕不渴。知非表有寒邪里有郁热也。况脉又浮虚而涩。虚浮为中风。虚涩为中湿。而 虚又专主阳微之义。故不与伤寒相涉也。伤寒症呕逆而喘。内热盛也。伤寒脉浮紧。表邪在也。无 此二者。而身疼体痛。俱不作表治矣。此一要谛也。
柯琴曰。上条。风胜湿轻。故脉阴阳俱浮。有内热。故汗自出。宜桂枝汤。下条。湿胜风微。
故脉浮虚而涩。内无热。而不呕渴。故可加附子。
【纲】仲景曰。伤寒吐下后。复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 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目】龚信曰。此从吐下复汗脉微。看出是虚烦。则其余症象。皆当于虚中求之。而不得误为 实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而反下之。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
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 之。
【目】黄仲理曰。此病发于阳。误下热入之症也。脉微而沉。宜四逆汤救之。此因误下。热邪 随经入腑。结于膀胱。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