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而气中虚也。弦为减。减阳气
则不能和柔。大为芤。虚中气。则脉不能充实。虚寒相搏者。中阳既虚。必聚阴寒。故名革也。革
如鼓革。外硬中空。是为病脉。不必说为改革生命之革也。观下半产漏下。亡血失精。皆革脉之见
症。不外于中空外实之义也。中空。固正气空。外实者。阴气也。阳之根空于中。则外阳尽掣。不
能包阴。而阴散于外而实。是阴阳俱失其位。而血竭精枯。所必至也。失此不治。而鼓革之革。亦
且为改革之革矣。脉弦而芤。未尝言浮沉二取也。后条乃言脉弦而紧。按之反芤。可知浮与沉两取之
矣。所谓按之大。大而空。故谓之芤。言极简而意极该。正难一见了然耳。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
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而解也。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
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
出而解也。问曰。病有不战不汗而反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经发汗。若吐。若下。
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此段因辨脉而知其症。故是辨脉。非辨症也。浮取。弦也。按之芤。则弦而大也。本虚者。中
气不足。不能使邪透表。邪又欲透表之甚。中气方振。汗作随之。故必身战而后汗出也。若脉浮而
数。即从上转下。言若汗出不战者。则气未虚。诊之而非紧。必数也。邪已将透表也。按之不芤。
是中取而得实象。知正气足以逐邪。汗出而不致身战也。再问不战而汗出。乃于浮数之中。见一大
字。不惟无弦紧。且浮数者亦有力。于此言大。知异乎沉取之弦而大也。彼弦紧之弦。
阴脉阳盛。此浮数之数。阳脉阳盛也。彼浮紧之弦。得于沉取。沉取则弦者大。大而空也。此浮
数之数。不待沉取。即见大。大而实也。彼此浮沉。为紧为弦为数为大。俱辨脉之必精者也。其脉
自微者。非正气微。乃邪气退而脉得宁静不弦紧。亦不浮数。虚之大实之大俱平也。故曰微脉。
虽弱而非病脉。不过因曾经发汗吐下亡血。正气弱。津液亡。故脉见微也。然无他病。致脉偏胜。
左右浮沉一例。则阴阳之气。虽微而自和合也。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患身凉和者。何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
解者。 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此段辨脉而知解之时。解之状。伤寒见病在表。亦可类推。脉浮。已有邪欲透表之势。不必兼
数兼微也。然兼见单见。皆各有义。故犹必验诸症。如脉浮数而微。病患身凉意和。可知其夜半病
解。盖浮数恐身热。浮数而微。恐正虚而烦。今身凉意和。不热不寒。知此浮数。乃邪急向外。病
后正虚之微。俟夜半阳生。阳不微。则驱邪有力。邪必透表。而浮数自罢矣。此浮兼微之诊也。或
但浮不数。则邪不盛不微。则正不虚。故不大汗而解。若但数。并不浮。是邪尚不能自然透表。然
不微。则中气足。必能食。食能助气。气能驱邪。故邪自解。若但微。似乎难解。然此微非病脉。
即前其脉自微之微。但既微。则正气虚。而卫稍虚。故必大汗出而表症以解。此三者。皆于辨脉而
得其症之本原。自能预知其解之时。解之状也。
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
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此段就脉辨之。而知阴阳自和。必自愈也。此又辨脉察症。进退之机也。曰脉病。以病时脉为
问也。今见此三处同等之脉。虽病寒热。亦可以和脉答之。
三处各有三诊。脉皆同等。所谓和也。盖大小浮沉迟数。皆可名病脉。至于三
处同等。则俱为和脉也。
前段言不战不汗而解。明其为阴阳自和。于何知之。于诊三处同等脉而知之也。立夏得洪大脉。
是其本位。其人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 自出者。
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此段辨脉得时旺。则邪不胜正。可以察病之进退也。举夏以该三时。俟人推暨其余。
须发其汗句。是曲笔。犹云身体疼重。为阴寒邪气所伤。本须发汗。但见时脉。则邪不胜正。
明日即不疼重。故汗自出。又不大出。明日便解也。此得时脉洪大之吉征也。病患得时脉为最难。
非平日持身谨慎。不能得。此时旺之脉也。
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何
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此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