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
下其血乃愈。桃仁承气汤。又二阳并病。太阳症罢。潮热。汗出。大便难。谵语者。大承气汤。少 阳病。其症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痛。胸满或痛。耳聋。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 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胃和者自愈。不和则烦而悸。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凡太阳病不解。传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未经吐下。脉沉紧者。与小 柴胡汤。日三服。柴胡二钱四分。人参、黄芩、甘草、生姜各九分。半夏钱半。大枣二枚。加减法。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心下痞满。去大枣。加牡蛎二钱半。若渴者。
去半夏。加人参、花粉。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白芍三钱。若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 茯苓二钱。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一钱。夏勿用。温覆取微汗。愈。若咳者。去参、
枣。加五味一钱。少佐干姜。阳明少阳并病。必下利。脉滑而数。有宿食也。承气汤下之。若吐下 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症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三阳合病。脉大。上关上。但欲 睡眠。目合则汗。药用百合一两。麦冬五钱。炙草一钱。知母、白芍、花粉各二钱。制龟甲三钱。竹 叶五十片。三阳合病。腹满 身重。谵语遗尿。白虎汤。加百合。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烦躁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伤寒 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之故也。
<目录>卷十二\发斑<篇名>附录理伤寒条论属性:朱 曰。养生至宝书云。近秽气。触真气。近死气。乱生气。深有旨哉。孙真人云。乘马远行。
至暮。当沐浴更衣。方可近婴见处所。若感其气。则为急惊风搐。又曰。步践粪秽之履。勿使近 婴儿。若感其气。则为天吊。伤寒大汗将出。当以艾灸席隅。以避其气。不然。感其汗气。则传染 矣。所以多染侍奉劳役之人者。由其神虚气怯。易为扰乱故也。如剥死马者。感其毒瓦斯。而为马气 之疾。其理同焉。(以上汗气传染)或曰。伤寒只传足经。不传手经。何也。曰。伤寒之邪。多于 足经。而其病甚。少于手经。而其病微。故不特言手经。但寄于足经而已。(手足经辨)外有风寒 暑湿。内有饥饱劳逸。或曰。劳役。非也。劳、倦也。逸、闲逸也。西山记曰。久劳则安闲以保极 力之处。久逸则导引以行积滞之气。(内外伤辨)
夫寒者。天地杀厉之气也。秋之雾露。冬之霜雪。
皆寒邪也。是以辛苦之徒。起居不节。饮食不时。感雾露之气。则邪浅。感霜雪之气。则邪深。
感而即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邪藏于肌肉之间。伏于荣卫之内。至春因温暖之气而发。名温 病。至夏因暑热之气而作。名热病。一理而已。若疫疠。稍有不同者。盖因春宜温而反凉。夏宜热 而反冷。秋宜凉而反热。冬宜寒而反温。四时不正之气也。感春夏不正之气为温疫。感秋冬不正之 气为寒疫。其经络传受。表里受症。与伤寒同。俗云时气病。经总之曰伤寒。所以谓大病者。害人 甚速也。轩岐后。得其治法之秘者。仲景一人。守真先生。
不遵桂枝发表之法。自制双解通圣辛凉之剂。非不同也。时有异也。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居民有 所变。天以常静。人以常动。动属阳。静属阴。清平之世。同水化也。虽有辛热之药。不生他症。
扰攘之世。同火化也。若用辛热。则发黄出斑。成坏病矣。盖人内火既动。外火又侵。所以辛热发 汗。不如辛温。辛温发汗。不如辛凉。以辛热发汗。轻者必危。重者必死。可不慎哉。(理伤寒 总论)
<目录>卷十三·太阴经症<篇名>太阴经脉属性:【纲】仲景曰。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 发黄。至六七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目】朱肱曰。足太阴脾之经。为三阴之首。其脉布于脾胃。络于嗌喉。故病患腹满而嗌干。
尺寸俱沉细者。知太阴经受病也。伤寒四五日。腹满咽干手足自温。或下利不渴。或腹满时痛。尺 寸脉俱沉细。此足太阴脾经受病也。伤寒手足必微冷。若手足自温者。系太阴也。自利不止。属太 阴也。腹满时痛。属太阴也。自利不渴者。脏寒也。当温之。宜四逆汤、理中汤也。腹满脉浮者。
可桂枝微发汗。腹痛者。桂枝加芍药汤。甚者。桂枝加大黄汤。
魏荔彤曰。脉浮缓。手足温。此近太阳中风。而手足不能发热。则脾脏素有湿邪。与风寒变热 之邪相溷。所以不能作大热于外。而实蓄深热于内。明其系在太阴。身当发黄。同于太阳发黄等症。
蓄热于里之义也。若小便利。湿泄而热去。故不能发黄。在阳明篇已言之。重见于此者。彼以太 阳初入阳明者言。其脾素有湿。则不能成胃实。表邪热入。止为发黄症。盖胃实本津液内竭。盛热 成实之症。既有湿邪。亦津液也。故不成胃实而成发黄。迨七八日热邪久已耗液。故复成胃实。以 大便硬为验。仲师于彼。指之为阳明病。起见与太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