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81-伤寒论纲目-第12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日数。
更有心胸连脐腹大段疰闷。腹中疼。坐卧不安。冒闷喘急极者。亦不候他症。便下之。凡大便 秘。妨闷。尚有表症者。亦须少少饮小承气汤解之。不可过多。令大泄也。失下。则气血不通。
四肢便厥。医人不知。反认是阴厥。复进热药。祸如反掌。不可不察也。
刘完素曰。凡里症。脉实而不浮。不恶风寒。身不疼。自汗谵语。不大便。或咽干腹满者。可 下不可汗也。宜三承气汤选用。又不问风寒暑湿。或表里症俱不见。但无表症而有可下者。三一承 气汤。此药虽峻攻。使无表热入里。而无结胸或痞之象也。或热结极深。而诸药数下。毕竟不能通 利以致将死者。宜大承气加甘遂一钱下之。病在里。脉沉细者。不问风寒暑湿。或表里症俱不见。
或内外诸邪所伤。有汗无汗。心腹痛满。谵妄烦躁。蓄热内盛。但是脉沉者。皆宜三一承气汤合解 毒汤下之。解毒调胃汤及承气汤。皆能泻大热。
魏荔彤曰。脉滑而疾。滑虽热盛于里之兆。而疾则热未成实之征。盖热初传入腑。或由浮而变 沉大。兼迟滞。方可攻下。今脉滑疾。是犹带数。热变而传入。尚未坚凝结聚。小承气汤消热调津。
足以已病矣。以下尤斟酌尽善之处。
鳌按。里症。有虚、有实、有寒、有湿、有热。其邪之入里者。皆为里症。不专指邪实阳盛一 边说也。
【纲】仲景曰。伤寒脉浮滑者。此表有热。里有邪。白虎汤主之。
【目】张介宾曰。阳邪在表则表热。阴邪在表则表寒。阳邪在里则里热。阴邪在里则里寒。邪 在半表半里间而无定处。则寒热往来。邪在表。则心腹不满。邪在里。则心腹胀痛。邪在表。则呻 吟不安。邪在里。则躁烦闷乱。邪在表。则能食。邪在里。则不食。邪在半表里。则不欲食。未至 于不能食也。邪在表。则不烦不呕。邪在里。则烦满而呕。凡初见心烦喜呕。及胸膈渐生痞闷者。
邪自表方传里也。不可攻下。凡病本在表。外症悉具。脉反沉微者。以元阳不足不能外达也。但当 救里。以助阳散阴为上策。
柯琴曰。此论脉而不及症。因有白虎汤症而推及其脉。只据脉而不审其症。虽表里并言。而重 在里热。所谓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也。
鳌按。发热无汗。口燥渴。心烦。舌上干燥。欲饮水数升。大便秘。皆白虎汤症也。皆应得此 脉。
【纲】仲景曰。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目】鳌按。脉滑而厥者。阳厥也。所谓阳极似阴也。然必烦渴引饮。能食而大便难。乃为里 有热。
【目录】卷首·总论\表里【篇名】半表半里症属性:【纲】仲景曰。伤寒五六日。头痛。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沉 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结。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 症。悉入在里矣。此为半在表半在里也。脉虽沉细。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 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目】成无己曰。邪之客于表者为寒。邪与阳相争则为寒矣。邪之入于里者为热。邪与阴相争 则为热矣。邪在半表 里。外与阳争而为寒。内与阴争而为热。是以往来寒热。邪居表多则多寒。邪居里多则多热。邪 半在表半在里。则寒热亦半矣。邪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在里者。必荡涤以取利。其余不外不内。半表半 里。又非发汗所宜。又非吐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小柴胡是也。
戴原礼曰。论中有曰太阳经病者。太阴经病者。有曰伤寒者。中风者。有但曰厥者。下利者。
有但曰病者。有但曰某经者。盖以邪中其经。故以经名之。非特谓伤寒之候。谓兼有杂病也。凡云 伤寒而不云经者。故非杂病也。谓六经俱有之症。难以一经拘之。中风亦然。凡云下利及厥。与夫称 病患等名症者。谓六经、伤寒、中风、杂病等候。俱有是症也。善治病者。须要详辨。太阳传经之 邪。各经直中之邪。曾无汗吐下之症。火逆、水喷之症。结胸、发黄、血滞、痞利、厥逆之症。如 中风、伤寒、杂病之候。一切之疾。不拘六经。但分表里。盖六经俱有表里二症。但有表症。即发 汗。但有里症。即攻下。或表里症俱见。则宜以攻里发汗之药。分表里病症多少用之。病在半表里。
和解之。此传经之治也。杂病寒症在表者。辛温汗之。寒中里者。大热救之。亦在明其表里而已。
李 曰。凡病或渴或不渴。或胸中烦不烦。或呕不呕。或腹胁痛不痛。或咳。或心下悸。或小 便不利。少阳所主也。或烦或呕者。邪在表。方传里也。若见耳聋胁痛寒热。呕而口苦。胸胁紧满。
脉弦数。即是半表半里。脉大胸满。多痰。或挟宿食。可吐。百问云。气浮上部。填塞心胸。头 痛多涎。此吐症也。经云。其高者因而越之。脉虽大。无甚痰者。不可吐。只宜和解。
【目录】卷首·总论\表里【篇名】表里俱见症属性:【纲】仲景曰。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症。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
【目】朱肱曰。伤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