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
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则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
上二焦。必自愈。
【目】朱肱曰。问。仲景云无犯胃气。何也。答曰。热因经水适来。乘虚入室。故血室有热。
遂令谵语。当以小柴胡解之。却与胃实谵语不同。胃实有燥屎。故宜调胃承气下之。若血热有谵语。
非胃家实。仲景恐人作胃实攻之。故曰。无犯胃气也。大抵谵语是热。属阳。而反见阴症者逆。
刘完素曰。血病则肝伤。肝藏魂。肝伤则魂无所归。心神无主。此所以发谵语也。要之。此非
胃实。因热入血室而肝实也。肝热心亦热。肝与心相近也。热伤心气。既不能主血。亦不能作汗。
故但头有汗而不能遍身。
此三条。皆因谵语而发。不重热入血室。更不重在伤寒中风。须知谵语有不因于胃者。故不可
以谵语定为胃实之症。而犯其胃气。
【纲】仲景曰。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
额上出汗。手足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目】寇宗 曰。谵语者。真气昏乱。神识不清之所致也。心藏神而主火。病则热气归焉。伤
寒胃中热盛。上乘于心。心为热冒。则神昏乱而语言多不知。所以言出无次而成谵妄之语。轻者睡
中呢喃。重者不睡亦语言错乱。有谵语者。有独语者。有狂语者。有语言不休者。有言乱者。此数
者皆因热之轻重也。谵语与独语。虽间有妄错。若与人言。犹有伦次。是热未至于极者也。经曰。独语
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是独语。病犹未剧也。狂语者。热甚者也。由神昏而无所见。甚
则至于喊叫也。语言不休。则更甚矣。至于乱语者。妄言詈骂。不避亲疏。为神明乱极。经曰。诸
逆发汗。微
者难瘥。剧者言乱。是难可复制也。谵语之由。又自不同。有由火劫者。有由汗出者。有由下利者。
有由下血者。有由亡阳者。有由过经者。有由燥屎在胃者。如此条。则由三阳合病者。凡诸此类。
脉短则死。脉和则愈。又身微热。脉浮大生。逆冷脉沉细。不过一日死。实则谵语。收敛在内。
而实者本病也。或气上逆而喘满。或气下夺而自利者。皆为逆。经曰。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
者亦死。谓其正气脱绝也。
鳌按。尿蓄于膀胱。故遗尿为太阳本病。少阳经行身之侧。故难以转侧为少阳病。其余口不仁。
面垢谵语。额上出汗。手足冷。自汗。皆属阳明。故虽三阳合病。实是阳明病。而略兼太少二经。
所以专从阳明主治。其用白虎汤者。以胃热而非胃实也。
【纲】仲景曰。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目】王好古曰。治老幼及虚人伤寒。五六日昏冒言妄。小便或淋或涩。起卧无度。或烦而不
得眠。并宜白虎汤加山栀一钱。治热病及时疫。心躁。狂乱奔走。状似癫痫。言语不定。久不得汗。
及时疫不知人者。以人中黄不拘多少。入罐内。泥封固。武火 半日。放地。去盖半日。研细。
新汲水调下三钱。或未退。再服愈。
吴绶曰。治伤寒热甚。心烦有痰。神昏谵语者。以竹沥、生花粉汁各一盏服之。按此方内热不
禁下者可用。
【纲】仲景曰。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者。以有热故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
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
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目】王肯堂曰。经文内实之实。当作热。
此段有五反一对。热与厥反。汤与丸反。硬与下利反。脉微与脉和反。药下与自利反。小便利
与大便硬为一对。读者详之。下利谵语。其曰脉调和。手足和。小便利者。阳也。故用承气下之。
其脉当微厥。及少阴但欲寐。被火气劫汗。谵语小便难者。阴也。故当用补剂和之。
【纲】仲景曰。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小承气汤一升。腹
中转失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失气者。勿更与之。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
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目】朱肱曰。潮热脉滑疾者。必谵语也。小承气汤。大便秘。小便赤。手足温。脉洪数者。
必谵语也。调胃承气汤。谵语。不恶寒。反恶热。白虎汤。已得汗。身和谵语者。柴胡桂枝汤。火
迫而致谵语。亦白虎汤。
鳌按。此以里虚句为主。盖通节所言形症。皆是假有余。脉微涩。乃是真不足。故谵语潮热。
下症虽具。仲景于此。慎之又慎。只以小承气试之也。
【纲】仲景曰。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