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则
长幼相似而病。又互相传染。其作与伤寒相似。然伤寒因寒而得。此乃疫气。不可与寒同论也。法
当辟散疫气。扶正气为主。若多日不解。邪热传变何症。宜从伤寒变症条内选用。惟发散药则不同。
凡发散汤剂。藿香正气散、芎芷香苏散、人参败毒散、十味芎苏散、十神汤。皆可用。
韩祗和曰。春应温而清气折之。责邪在肝。或身热头疼目眩呕吐。长幼率相似。升麻葛根汤、
解肌汤。四时通用败毒散。夏应暑而寒气折之。责邪在心。或身热头痛腹满自利。长幼率相似。
射干汤、半夏甘桂汤。秋应凉而大热折之。责邪在肺。湿热相搏。民多病瘅。喘咳。金沸草散、白
虎加苍术汤。病瘅发黄。茵陈五苓散。冬应寒而大温折之。责邪在肾。宜葳蕤汤。
朱震亨曰。冬温为病。非其时而有其气者。冬月严寒。君子当闭藏。而反发泄于外。专用补中
带表药。
陶华曰。春分后夏至前。不恶寒而渴者。为温病。用辛凉之药微解肌。不可大发汗。急症见者。
用寒凉之药。急攻下。切不可误汗误下。当须识此。表症不与正伤寒同治。里症同。
夏至后。有头疼发热。不恶寒而渴者。为温病。愈加热者。
为热病。止用辛凉之药解肌。不宜大汗。里症见。急攻下。表症不与正伤寒同治。里症同。
立秋后。霜降前。有头疼发热。不恶寒。身体痛小便短者。为温病。亦用辛凉之药加燥以解肌。
亦不宜汗。里症见者。宜攻下。表症不与正伤寒同。



<目录>卷七

<篇名>暑

属性:【纲】仲景曰。太阳中热者。 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太阳中 者。发热恶寒。
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
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太阳中 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
亦夏月伤于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目】张兼善曰。中 与伤寒相似而异。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风寒湿者。皆地之气。伤浊邪。
所以俱中足经。惟暑乃天之气。所以中手少阴心经也。其症多与伤寒相似。但脉不同耳。夫伤寒
虽恶寒发热。初病未至烦渴。惟暑初病即渴。所以异也。且伤寒之脉必浮盛。中暑之脉必虚弱。或
弦细。或芤迟。经曰。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此之谓也。至如太阳病。项背强
KTKT 。反汗出恶风。若当炎暑。岂不与中 相似。惟其不渴。故与桂枝加葛根汤。凡居夏秋之令。
炎暑之时。必当根据经详审。则无差失。
王好古曰。夏月发热恶寒。头疼。身体肢节痛。脉洪盛者。热病也。冬伤于寒。因暑气而发也。
治与伤寒同。然夏月药须带凉。如用麻桂青龙三方。须加减。夏至前。桂枝加黄芩。夏至后。三
方俱加知母、石膏。热病三日外。与前汤不瘥。脉仍数。邪气犹在经络。未入脏腑者。桂枝石膏汤
主之。此方夏至后代桂枝症用。若三月至夏。为晚发伤寒。栀子升麻汤可用。
鳌按。夏月热病。而王氏主用麻桂三方。殊非良法。当斟酌之。
庞安常曰。大抵热病。大热。须得脉洪大有力。或滑数有力。乃为脉病相应。为可治。若小弱
无力。难治。若人虚脉弱。宜以人参扶其元气。不可但攻其热。
暑风者。由大热制金。不能平木。搐搦不省人事。其脉虚浮。浮者风也。虚者暑也。俗名暑风。
乃相火甚而行令也。宜黄连香薷饮加羌活。或双解散加香薷。
暑脉必虚。外症头疼口干面垢。自汗倦怠。或背恶热。甚者迷闷不省。而为霍乱吐
利。痰滞呕逆。腹痛泄利。下血斑黄皆是。治以清心利小便为主。汗多者不利。宜白虎汤。次分表
里。如在表。头痛恶寒。双解散加香薷。或十味香薷饮。如在半表里。泄泻烦渴饮水吐逆。五苓散。
热甚烦渴。益元散。若表解里热。半夏解毒汤。下神芎丸。或老弱人冒暑。脉微下利。渴而喜温。
或厥冷不省人事。竹叶石膏汤。加熟附冷冻饮料。次以来复丹、五苓散治之。凡夏月暑症。不可服诸
热剂。致斑毒发黄。小便不利。闷乱而死。慎之。
戴原礼曰。暑病有冒伤中三者轻重之分。或腹痛水泄。胃与大肠受之。恶心者。胃口有痰饮。
此二者冒暑也。可与黄连香薷饮。或身热头疼。躁乱不宁。或身如针刺。此为热伤肉分。当解毒。
白虎汤加柴胡。虚加人参。或咳嗽发寒热。盗汗不止。脉数。热伤肺经。火乘金也。此为中暑。宜
清肺汤、柴胡天水散之类。
张从正曰。暑伤五脏。为症不同。如暑入心。则噎昏闷不知人。入肝。则眩晕顽痹。入脾。则
昏睡不觉。入肺。则嚏喘痿 。入肾。则消渴。
李杲曰。脾胃虚弱。遇六七月湿旺。汗泄身重。短气。四肢痿软。脚 眼花。此肾与膀胱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