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其人亡血。病当恶
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着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
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者。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
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
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也。
【目】柯琴曰。此条病因。全在妄汗下以致亡血而脉微涩。夏月四句。是写寒热发作时状。
是设辞。勿以无休止时。作连绵冬夏解也。



<目录>卷二

<篇名>头痛项强

属性:【纲】仲景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
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目】朱肱曰。头疼者。阳症也。太阳症头痛。必发热恶寒。无汗麻黄。有汗桂枝。若已发汗。
或未发汗。头疼如破者。连须
葱白汤。服汤不止者。葛根葱白汤。
成无己曰。头痛。邪气外在经络。上攻于头也。伤寒头痛者。太阳专主也。故阳明少阳亦有头
痛。不若太阳专主也。盖太阳为病属表。而头痛专为主表症。虽有风寒之不同。必待发散而后已。
李杲曰。太阳膀胱脉浮紧。直至寸口。所以头痛者。头与寸口。俱高之分也。盖厥阴与督脉会
于巅。逆太阳之经。上而不得下。故壅滞为头痛于上也。左手浮弦。胸中痛也。沉弦。背痛也。右
手浮弦亦然。头痛者。木也。最高之分。惟风可到。风则温也。治以辛凉。秋克春之意。故头痛皆
以风药治之。总其体之常也。然有三阴三阳之异焉。故太阳宜川芎。阳明宜白芷。少阳宜柴胡。太
阴宜苍术。少阴宜细辛。厥阴宜吴茱萸。
王肯堂曰。伤寒头痛。虽属三阳。惟太阳经独多。盖太阳为病属表。而头痛专主表。虽有伤寒
六七日。头痛不大便。有热而与承气汤下之者。却云。若小便清者。知热不在里仍在表。是知头痛
属表明矣。太阴少阴之脉。从足至胸而还。不上循头。故无头痛。惟厥阴脉循喉咙之后。上连目系。
与督脉会于巅。亦有头痛干呕吐涎沫吴茱萸汤一症。却无身热。亦与阳症不同也。然风温病在少
阴。湿温病在太阴。而头反痛。至于阴毒亦然。是又不可拘者。内因头痛。作止有时。外因头痛。常
常有之。直须传入里方罢。
鳌按。太阳经脉营于头。会于项。故头连项而强痛者。为太阳也。
【纲】仲景曰。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
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目】朱肱曰。内瓜蒂散鼻中也。
柯琴曰。种种皆是表症。鼻塞而不鸣。脉大而不浮。不关风矣。脉不沉细。非湿痹矣。腹初不
满。非瘀热在里矣。重于头
痛。是头中寒湿可知。寒湿从鼻而入。故鼻塞。亦当从鼻而出。故内药鼻中。塞因塞用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脉沉而细。身热足寒。头项强急。恶寒。时头热。
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目】王肯堂曰。太阳伤寒项背强。其或太阳中风。加之寒湿而成痉者。亦项强。金匮云。太
阳病。项背强KT KT 。然脉反沉迟者。此为痉。桂枝加栝蒌汤主之。
陶华曰。项背强者。太阳表邪也。发散则解。结胸项强。大陷胸汤下之。太阴结胸项强。大陷
胸丸。或频与理中丸。损甚者。兼与四逆汤。项强胁下满。身热恶风。手足温而渴。小柴胡汤。阴毒
初得病。项背强。咽痛。心腹痛。短气。厥逆吐利。身如被杖。附子汤。阴毒甘草汤、正阳散。天
行复作热。至晚则腰痛。头项强。身重。葛根生姜豉汤。
鳌按。痉病由来不一。而伤寒发汗不如法者。亦能致之。本症头痛虽止。而头项强急。尚属伤
寒。头面摇以下。乃言痉病也。此汗多亡液。不转属阳明而成痉者。
【纲】仲景曰。太阳病。项背强KT KT 。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太阳病。项背强KT KT 。而
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目】成无己曰。太阳别脉。下项挟脊。故太阳感风寒。则经脉不利。而项为之急。颈为之强。
是太阳表症也。必发散而解之。此二条。均是项背强。而发散有轻重者。盖发热汗出恶风者。为
表虚。可解肌。无汗恶风者。为表实。可发汗也。
王肯堂曰。此二方。皆发散之剂也。而有轻重。以表虚表实之不同也。
鳌按。太阳脉。自络脑而还出下项挟脊背。此从风池而入。不上干于脑而下行于背。故头不痛。
而项背强也KT KT 。项背牵动之象。动中见有强意。
【纲】仲景曰。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