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78-伤寒论条辨-第25页

汤方 用白虎汤方内加人参三两。余根据白虎汤法。
伤寒脉浮与上条同。发热无汗。风寒之表在也。故谓不解。不可与白虎者。白虎义取解秋。
啸谷风而凉收燥热。非为发表也。渴欲饮水者。里热燥甚。希救也。无表证。谓恶寒头身疼痛皆 除。非谓热也。以证大意与上条同。故主冶亦与之同。以多渴也。故加人参之润以滋之也。
(十五)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无大热。风微也。口燥渴心烦。里热甚也。背者。太阳经脉之所适。人身至阴之地。不胜寒 而有余。恶所以微也。以上三条大意互相发明。所以治亦相仿佛而不甚殊。
(十六)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 救逆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牡蛎(五两熬) 龙骨(四两)
大枣(十二枚擘)
蜀漆(三两洗去脚)
上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亡阳者。阳以气言。火能助气。甚则反耗气也。惊狂起卧不安者。神者。阳之灵。阳亡则神散 乱所以动皆不安。阳主动也。桂枝甘草。和伤寒之脉浮。蜀漆辛平。散火邪之错逆。龙骨牡蛎。固 涩以收阳神之散乱。大枣生姜。醒脾以缓起卧之不安。去芍药者。嫌其主阴。则反得以胜阳也。
(十七)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一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牡蛎(二两熬) 龙骨(二两)
上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火逆。承上条而言也。然虽逆而又逆。而证则未变重。故方物反差少而大意不殊。
(十八)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痹。湿病也。因火逆治。火邪夹阳邪而上逆。真阳不下通。阴不用事。化不行而水不得泄。故湿 着下体而重痹也。
(十九)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 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上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四两) 甘草(四两炙)
上二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浸) 芒硝(半斤) 甘草(二两炙)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煮令沸。少少温服。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数。音朔。反。音板。脚挛急者。足经始终于足。寒则拘挛也。以上言风寒俱有之表里证。
故谓与桂枝汤为反。盖桂枝是中风之主治。反。不顺也。厥。谓四肢冷也。咽中干烦燥吐逆者。
误汗损阳阳虚阴独盛也。甘草益气。干姜助阳。复其阳者。充其气之谓也。厥愈足温。阳气复也。
芍药用白。酸能敛阴而主血也。甘草用炙。甘能补中而益脾也。脚即伸。阴血行也。
盖以一误治而表里俱伤。故必求阴阳如此次第而俱复。胃不和而谵语者。亡津液而胃实也。承气 而曰调胃者。以胃属阳而主里。故用甘草和阴阳而缓中也。重发汗而复加烧针。则二者皆有以大 损于阳矣。故用偏于助阳之四逆。以救其阳也。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 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
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
烦燥。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 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胫。音幸。此申释上文意。象。似也。阳以风言。旦。晓也。言似中风分晓。以不啻中风。
故设难详申其义。且明治不可苟。序不可紊。以致戒慎之意。末后不复言若重发汗以下一节者。
以其或然或不然故也。
(二十)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寸口。气口也。五脏别论。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对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 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而变见于气口也。故寸口主脾胃。浮紧为弦。是肝脉 也。乘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