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 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
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
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日华子云。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壅滞水气。四
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疾。利大小便。并 一切疮疖痈毒。别说云。谨按大黄收采时。皆以火烧
石干。欲速货卖。更无生者。用之不须更多炮炙。少蒸煮之。将军者。言戡定祸乱创建太平。
止戈为武之谓也。)
葳蕤。味甘。平。无毒。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陶隐居云。按本经。有女葳。无葳蕤。别录无
女葳。有葳蕤。日华子云。除烦闷。止渴。润心肺。治天行热狂。图经云。主贼风。手足枯痹。
四肢拘挛。按陶云。则女葳葳蕤之为物虽不殊。而文本之差误则明甚。)
天门冬。味苦甘。大寒。无毒。主诸暴风湿偏痹。保定肺气。去寒热。(博物志云。禁食鲤
鱼。药性论云。误食鲤鱼中毒。浮萍解之。衍义云。治肺气之功为多。其味苦。但专泄而不专收。
寒多人禁服。)
贝母。味辛苦。微寒。无毒。主伤寒烦热。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反乌头。
药性论云。主胸胁逆气。疗时疾黄胆。与连翘同。日华子云。消痰润心肺。别说云。能散心
胸郁结之气。殊有功。)
蜀漆。味辛。微温。有毒。主疟。及咳逆寒热。腹中 坚痞结积聚。疗胸中邪结气。吐出
之。常山苗也。(药性论云。能主疗鬼疟多时不瘥。去寒热疟。治温疟寒热。不可多进。令人
吐逆。下肥气积聚。)
商陆根。味辛酸。平。有毒。主水胀疝瘕。除痈肿杀鬼精物。疗胸中邪气。水肿痿痹。腹满
洪直。疏五脏。散水气。如人形者有神。(图经云。俗名章柳根。花赤者根赤。花白者根白。苏
恭云。白者入药用。赤者见鬼神。甚有毒。但贴肿外用。若服之伤人。乃至利血不已而死也。日
华子云。得大蒜良。通大小肠。泻蛊毒。堕胎。协肿毒。敷恶疮。本经。无根字。)
海藻。味苦咸。寒。无毒。主瘿瘤气。项下核。破散结气。痈肿。 瘕。坚气。腹中上下鸣。
下十二水肿。疗皮间积聚。暴 。留气热结。利小便。
浓朴。味苦。温。无毒。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温中。益气。消痰。下气。疗霍
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胸中呕不止。泄利淋露。除惊。去留热心烦满。浓肠胃。(药性论
云。忌豆。食之者动气。味苦辛。大热。能主疗积年冷气。腹内雷鸣虚吼。宿食不消。除痰饮。
去结水。破宿血。消化水谷。止痛。大温胃气。呕吐酸水。主心腹满。病患虚而尿白。日华子云。
健脾。主反胃。霍乱转筋。冷热气。泻膀胱。泄五脏一切气。衍义云。不以姜制。则棘人喉舌。
平胃散中用。最调中。至今此药盛行。既能温脾胃气。又能走冷气。为世所须也。)
枳实。味苦酸。寒。无毒。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
脏。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止溏泄。(药
性论云。解伤寒结胸。入陷胸汤用。主上气喘咳。肾内伤冷。阴痿而有气。加而用之。衍义云。
枳实。枳壳。一物也。小则其性酷而速。大则其性祥而缓。故张仲景治伤寒仓卒之病。承气汤中
用枳实。此其意也。皆取其疏通决泄。破结实之义。他方但导散风壅之气。可常服者。故用枳壳。
其意如此。)
竹叶。 竹叶味苦平。大寒。无毒。主咳逆上气。除烦热风痉。喉痹呕吐。淡竹叶味辛平。
大寒。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苦竹叶及沥。疗口疮。目痛。明目。利九窍。(陶隐居云。竹类
甚多。此前一条云是 竹。次用淡苦尔。药性论云。淡竹烧沥。治卒中风。失音不语。日华子云。
苦竹作沥。治中风失音。功用与淡竹同。食疗云。淡竹沥大寒。主劳复。茹。主噎膈鼻衄。)
大枣。味甘。平。无毒。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 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
津液。身中不足。和百药。补中益气。除烦闷。疗心下悬。肠 。生者味甘。辛。多食令人多寒
热。羸瘦不可食。(陶隐居云。南枣大恶。孟诜云。第一青州。次蒲州者好。诸处不堪入药。生
者。食之过多。令人腹胀。日华子云。牙齿有病患。切忌食之。食疗云。多食动风。发冷风。并
咳嗽。衍义云。先青州。次晋州。此二等可煞曝入药。益脾胃为佳。余止可充食用。)
杏核仁。味甘苦。温。冷利。有毒。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时行头痛。解肌。消心
下急。(解锡毒。陈藏器云。利喉咽。润五脏。去痰嗽。生熟俱得。半生半熟杀人。日华子云。
实多食。伤神损筋骨。有数种。皆热。小儿尤不可食。多致疮痈。及上膈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