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71-伤寒百证歌-第11页


但头汗出余处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浮滑紧数脉来时。茵陈五苓皆可选。(茵陈蒿汤。五苓散。皆 可选用之。)瘀血之证亦相类。大便必黑此其异。血证其间多发狂。要须辨别无乖戾。(发黄与瘀血。其证相似。皆因瘀 热在里故也。但发黄者。小便多不利。瘀血则小便利。小腹硬满。大便黑色。仲景云。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 而沉。及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 故也。又云。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白虎之证亦身热。大率异同难辨别。白虎不能遂发黄。盖为周身汗发 越。(白虎与发黄证亦相似。但白虎周身发汗。故不能黄。发黄证则余处无汗。齐颈而还)更有中湿并中风。发黄大抵亦 皆同。湿则薰黄身尽痛。目黄风中气难通。(仲景云。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痛。发热。身色如薰黄。又有中风黄者。但目 黄。气难通也。)
<目录>卷三<篇名>第五十证·发狂歌属性:发狂二证当别白。阳毒蓄血皆凭脉。(发狂有二证。有阳毒发狂。有蓄血发狂。)阳毒发狂多干呕。烦躁脉实并面赤。
(难经云。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蓄血如狂脉沉微。但欲嗽水不咽入。小腹硬满小便利。不发寒热大便黑。(仲景云。
阳明病七八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小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 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大抵当汗而不汗。热化为血如何散。血上蓄兮喜忘多。血下蓄兮还闷 乱。(素问云。血在上则忘。血在下则狂。)更有火劫发狂时。桂枝救逆汤加减。(仲景云。伤寒之脉浮。而医以火迫劫之。
亡阳。惊狂。卧起不安。属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治)
<目录>卷三<篇名>第五十一证·发斑歌属性:温毒热病证两般。发斑隐疹满身间。(仲景云。风气相搏。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者为泄风)温毒冬月冒寒气。至 春始发在皮端。(此证谓冬月冒寒。至春阳气盛。发于表肤者。)热病表虚而里实。热毒不散锦纹斑。不可发汗重开泄。
升麻汤辈可求安。(巢氏云。热病在表。已发汗。未解。或吐下后。热毒瓦斯不散。烦躁。谵语。此为表虚里实。热气燥于 外。故身体发斑如锦纹。凡发斑不可用发汗药。令疮重开泄。更增斑烂也。宜升麻元参汤。热毒乘虚入胃。胃烂。故发 斑。其热微者。赤斑出。剧者黑斑出。赤斑出者五死一生。黑斑出者十死一生。)
<目录>卷三<篇名>第五十二证·发喘歌属性:伤寒喘急是其常。先论阳明及太阳。太阳无汗麻黄证。(仲景云。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 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又一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桂枝加浓朴杏子汤主之。又一证。下后不可便行桂枝 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阳明潮热小承汤。(仲景云。潮热短气。腹满而有潮热者。小承 气汤主之。)水停心下喘而咳。加减青龙必可当。(仲景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发热而咳。或渴或利。小腹满而 喘者。小青龙汤。)阴证喘时须喘急。反阴丹辈用为良。(阴证喘与阳证异。其喘必急。宜用反阴丹主之。)
<目录>卷三<篇名>第五十三证·发渴歌属性:脉浮而渴太阳病。有汗而渴阳明证。渴而自利属少阴。三者不同须审订。(仲景云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 之。又云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其汗多。胃中燥。猪苓复利其小便故也。又云。少阴病。其人欲吐。
复不得吐。而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此三证。渴虽同其病则异也。)自非大渴莫与水。小渴唯宜滋润 尔。若令剧饮心下满。变成水结难调理。(仲景云。太阳病。胃中干。燥烦不得眠。其人欲饮水。当稍饮之。胃中和。则 愈。)渴太阳。无汗休供白虎汤。汗后脉洪方可与。此证思之要审量(太阳病,须汗后渴。方可行白虎。亦须白虎加人参 也。仲景云。伤寒脉浮发热无汗者。表未解。不可与白虎汤。渴者白虎加人参主之。)渴阳明。有汗且休供五苓。小便不 利汗仍少。脉浮而渴用为精。(仲景云。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复利其小便故也。
又云。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猪苓汤主之。)阳毒躁盛黑奴用。中暑黄连丸酒蒸。(黑奴丸。千金方也。酒 蒸黄连丸。活人书方。二药虽非仲景之方。然治阳毒中暑。最为有效。)
<目录>卷三<篇名>第五十四证·吐血歌属性:诸阳受病蕴邪热。在表当汗汗不发。(巢源方云。吐血者。皆由诸阳受邪热。初在表。应发汗。而汗不发。致使热毒 入深。结于五脏。内有瘀积。故吐血也。)热毒入深结在中。瘀血既停须吐血。轻者犀角地黄汤。重者抵当方能绝。(小 品犀角地黄汤。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发之。内瘀蓄血。及鼻衄吐血者。此汤主之。抵当汤治瘀血在内。)大下寸口 脉沉迟。吐血升麻安可缺。(阳毒升麻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