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不一也。且发汗后腹满当温之。邪气在表。因发散则 邪去。胃为津液之主。发汗亡阳。则胃气虚而不能敷布。诸气壅滞。而为胀满。是当 温散可也。吐后腹满可下之。邪气在胸者。则可吐之。吐之邪去则安。若吐后邪气 不去。加之腹胀满者。是胸中之邪。下传入胃。壅而为实。故生胀满。当须下之可也。
下后腹满可吐者。邪气在表。未传入腑。而妄下之。邪自表乘虚而入。郁于胸中。而 为虚烦。气上下不得通利者。腹为之满。故当吐之可也。凡为医者。要识邪气所起 所在。审其所起。知邪气之由来。观其所在。知邪气之虚实。发汗吐下之不瘥。温补 针艾之适当。则十全之功。自可得也。
<目录>卷上<篇名>少腹满属性:伤寒少腹满者。何以明之。少腹满者。脐下满是也。少腹者。下焦所治。难经曰。下焦 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其治在脐下。邪气自上而下。至于下焦。结而不利。故 少腹满也。胸中满。心下满。皆气尔。即无物也。及腹满者。又有燥屎为之者。至于少 腹满者。非止气也。必有物聚于此。而为之满尔。所以然者。身半以上。同天之阳。清 阳归之。身半以下。同地之阴。浊阴归之。清者在上。而浊者在下。内经谓清阳出上 窍。浊阴出下窍。当出不出。积而为满。是在上而满者气也。在下而满者物也。所谓 物者。溺与血尔。邪气聚于下焦。则津液不得通。血气不得行。或溺或血。留滞于下。
是生胀满。而硬痛也。若从心下至少腹。皆硬满而痛者。是邪实也。须大陷胸汤下 之。若但少腹硬满而痛。小便利者。则是蓄血之症。小便不利者。则是溺涩之症。经 曰。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又曰。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
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症谛也。其小便利而少腹满者。为太阳随经。瘀血在里。
太阳自入腑者也。经曰。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未 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桃仁承气汤主之。是 少腹硬满。为物聚于下可知矣。渗之利之。参酌随宜。可为上工。
<目录>卷上<篇名>烦热属性:伤寒烦热。何以明之。烦者热也。与发热若同而异也。发热者。怫怫然发于肌表。有 时而已者是也。烦者为烦而热。无时而歇者是也。二者均是表热。而烦热为热所 烦。非若发热而时发时止也。故谓之烦热。经曰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曰。发汗已 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再与桂枝汤。又曰。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 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即此观之。烦为表热明矣。故又有烦疼。即是热疼。又有烦渴。
即是热渴也。以烦为热。又何疑焉。至于胸中烦。心中烦。内虚烦。须皆以烦为热。设 伤寒至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与脉和大烦。
目重睑内际黄者。又皆为欲解。所以言大烦者。以肌表大热。则是邪热欲去。泄达 于外也。故为欲解。内经曰。谨熟阴阳。以意调之。
<目录>卷上<篇名>虚烦属性:伤寒虚烦。何以明之。虚烦者。心中郁郁而烦也。有胸中烦。有心中烦。有虚烦。诸如 此者。皆热也。若止云烦者。表热也。及其邪热传里。故有胸中烦。心中烦。虚烦之别。
三者要在观其热所从来。审其虚实而治。为不同也。如不经发汗吐下而烦者。则 是传经之热。不作膈实者。但多和解而已。故经曰。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者。
小柴胡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少阴病。胸满 心烦者。猪肤汤主之。是皆利解而彻热者也。若因吐下发汗后而烦者。则是内陷 之烦。但多涌吐而已。发汗吐下后。虚剧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者。
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心烦 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浓朴汤主之。丸药大下后。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 主之。是皆取其吐而涌其热者也。虚烦之状。心中温温然欲吐。愦愦然无奈。欲呕 不呕。扰扰乱乱。是名烦也。非吐则不能已。经曰。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 烦也。宜栀子豉汤。脉乍结。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瓜蒂散。二者症均 是烦也。药均是吐也。而又轻重之不同。吐下发汗后。邪气乘虚而入为烦者。则谓 之虚烦。与栀子豉汤。则是吐剂之轻者。不因吐下发汗后。邪气结于胸中。则为膈 实。与瓜蒂散。则是吐剂之重者。又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则是烦之实者也。与 调胃承气汤下之。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则是烦之虚者也。与小建中汤补 之。烦为热也。悸而复烦为虚者。以悸为虚。悸甚而烦。故为虚也。少阳之邪入腑者。
烦而悸。则为热也。大抵先烦而悸者。是为热也。先悸而烦者。是为虚也。内经曰。治 病必先求其本。诚哉是言也。
<目录>卷上<篇名>烦躁属性:伤寒烦躁。何以明之。烦为扰扰而烦。躁为愤躁之躁。合而言之。烦躁为热也。析而 分之。烦也躁也。有阴阳之别焉。烦、阳也。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