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寒。内经曰。酸苦涌泄为阴。涌者吐之也。涌吐虚
烦。必以苦为主。是以栀子为君。烦为热胜也。涌热者。必以苦。胜热者。必以寒。香豉
味苦寒。助栀予以吐虚烦。是以香豉为臣。内经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
治有轻重。适其所以为治。根据而行之。所谓良矣。
栀子(君十四枚擘) 香豉(臣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煮栀子。取二升半。去渣内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二服。温
进一服。得快吐者。止后服。



<目录>卷下\诸药方论

<篇名>瓜蒂散方

属性:华佗曰。四日在胸。则可吐之。此迎而夺之之法也。千金方曰。气浮上部。填塞心胸。
胸中满者。吐之则愈。此随证治之之法也。大约伤寒四五日。邪气客于胸中之时
也。加之胸中烦满。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则为吐证具。乃可投诸吐药。而万全之
功有之矣。瓜蒂味苦寒。内经曰。湿气在上。以苦吐之。寒湿之气。留于胸中。以苦为
主。是以瓜蒂为君。赤小豆味酸涩。内经曰。酸苦涌泄为阴。分涌膈实。必以酸为佐。
是以赤小豆为臣。香豉味苦寒。苦以涌泄。寒以胜热。去上膈之热。必以苦寒为辅。
是以香豉为使。酸苦相合。则胸中痰热涌吐而出矣。其于亡血虚家。所以不可与
者。以瓜蒂散为峻剂。重亡津液之药。亡血虚家。补养则可。更亡津液。必不可全。用
药君子。必讲究焉。
瓜蒂(君一分熬黄) 赤小豆(臣一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七。以香豉一合。用熟汤七合。煮作稀
糜。去渣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
瓜蒂散。



<目录>卷下\诸药方论

<篇名>大陷胸汤方

属性:结胸由邪在胸中。处身之高分。邪结于是。宜若可汗。然所谓结者。若绑定之结。不
能分解者也。诸阳受提于胸中。邪气与阳气相结。不能分解。气不通。壅于心下。为
硬为痛。是邪正因结于胸中。非虚烦膈实之所同。是须攻下之物可理。低者举之。
高者陷之。以平为正。结胸为高邪。陷下以平之。故治结胸。曰陷胸汤。甘遂味苦寒。
苦性泄。寒胜热。虽曰泄热。而甘遂又若夫间之。遂直达之气。陷胸破结。非直达者
不能透。是以甘遂为君。芒硝味咸寒。内经曰。咸味下泄为阴。又曰。咸以软之。气坚
者。以咸软之。热胜者。以寒消之。是以芒硝为臣。大黄味苦寒。将军也。荡涤邪寇。除
去不平。将军之功也。陷胸涤热。是以大黄为使。利药之中。此为峻剂。伤寒错恶。结
胸为甚。非此汤则不能通利之。剂大而数少。取其迅疾。分解结邪。此奇方之制也。
黄帝针经曰。结虽大。犹可解也。在伤寒之结。又不能久。非陷胸汤。孰可解之矣。
甘遂(君一钱七) 芒硝(臣一升) 大黄(使六两去皮)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渣。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未。温服一
升。得快利。止后服。



<目录>卷下\诸药方论

<篇名>半夏泻心汤方

属性:凡陷胸汤攻结也。泻心汤攻痞也。气结而不散。壅而不通为结胸。陷胸汤为直达
之剂。塞而不通。否而不分为痞。泻心汤为分解之剂。所以谓之泻心者。谓泻心下
之邪也。痞与结胸。有高下焉。结胸者。邪结在胸中。故治结胸曰陷胸汤。痞者。邪留
在心下。故治痞曰泻心汤。黄连味苦寒。黄芩味苦寒。内经曰。苦先入心。以苦泄之。
泻心者。必以苦为主。是以黄连为君。黄芩为臣。以降阳而升阴也。半夏味辛温。干
姜味辛热。内经曰。辛走气。辛以散之。散痞者必以辛为助。故以半夏干姜为佐。以
分阴而行阳也。甘草味甘平。大枣味甘温。人参味甘温。阴阳不交曰痞。上下不通
为满。欲通上下。交阴阳。必和其中。所谓中者。脾胃是也。脾不足者。以甘补之。故用
人参甘草大枣为使。以补脾而和中。中气得和。上下得通。阴阳得位。水升火降。则
痞消热已。而大汗解矣。
黄连(君四两) 黄芩(臣三两) 半夏(佐半升洗) 干姜(佐三两) 人参(使三两) 甘草(使三两炙)
大枣(使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目录>卷下\诸药方论

<篇名>茵陈蒿汤方

属性:王 曰。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发黄者。热之极也。非大寒之剂。
则不能彻其热。茵陈蒿味苦寒。酸苦涌泄为阴。酸以涌之。苦以泄之。泄甚热者。必
以苦为主。故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