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逆也。设或结胸症悉
具。烦躁者死。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少阴病。
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少阴病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
者死。是数者。又皆为不治之症。呜呼。烦躁为常有之疾。复有诸不治之症。临病者
之侧。又当熟审焉。



<目录>卷上

<篇名>懊

属性:伤寒懊 。何以明之。懊者懊恼之懊。 者郁闷之貌。即心中懊懊恼恼。烦烦 。
郁郁然不舒畅。愤愤然无奈。比之烦闷而甚者。懊 也。由下后表中阳邪乘虚内
陷。郁而不发。结伏于胸心之间。故如是也。经曰。表未解。医反下之。胃中空虚。客气
动膈。心中懊 。又曰。下之益烦。心中懊 如饥。即是阳气内陷。为诸懊 也。其治
之法。或吐之。或下之。若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与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而不结胸。心中懊 。饥不能食。但头汗出。二者为
邪热郁于胸中。当须栀子豉汤吐之。以涌其结热也。阳明病下之。心中懊 而烦。
胃中有燥屎者。与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者。必发黄。二者为邪热结于
胃中。当须大承气汤、茵陈汤攻之。以涤其内热也。识诸此者。吐下之不瘥。汤剂之
适当。则无不愈者。一或当汗反吐。疗热以温。则变证百出。斑出黄生者多矣。其为
医者。请精究之。



<目录>卷上

<篇名>舌上苔

属性:伤寒舌上苔。何以明之。舌者心之官。法应南方火。本红而泽。伤寒三四日已后。舌
上有膜。白滑如苔。甚者或燥或涩。或黄或黑。是数者。热气浅深之谓也。邪气在表
者。舌上即无苔。及邪气传里。津液结搏。则舌上生苔也。寒邪初传。未全成热。或在
半表。或在半里。或邪气客于胸中者。皆舌上苔白而滑也。经曰。舌上如苔者。以丹
田有热。胸中有寒。邪初传入里者也。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
可与小柴胡汤。是邪气在半表半里者也。阳明病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
心中懊 。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是邪客于胸中者也。脏结宜若可下。舌上苔
滑者。则云不可攻也。是邪未全成热。犹带表寒故也。及其邪传为热。则舌之苔。不
滑而涩也。经曰。伤寒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大干燥
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是热耗津液。而滑者已干也。若热聚于
胃。则舌为之黄。是热已深也。金匮要略曰。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若舌上色黑
者。又为热之极也。黄帝针经曰。热病口干舌黑者死。以心为君主之官。开窍于舌。
黑为肾色。见于心部。心者火。肾者水。邪热已极。鬼贼相刑。故知必死。观其口舌。亦
可见其逆顺矣。



<目录>卷上

<篇名>衄血

属性:伤寒衄者。何以明之。鼻中血出者是也。杂病衄者。责热在里。伤寒衄者。责热在表。
何以言之。病源曰。心主血。肝藏血。肺主气。开窍于鼻。血得热则散。随气上从鼻中
出。则为衄。是杂病者。责在里热也。经曰。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宜麻黄汤。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小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
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以此观之。是伤寒衄者。责其表热也。千金翼
曰。吐血有三种。一曰肺疽。二曰伤胃。三曰内衄。既吐血家谓之内衄。则其鼻中出
血者。可谓之外衄。是经络之血妄行也。经络热盛。阳气臃重。迫血妄行。出于鼻则为衄。
经曰。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又曰。阳盛则
欲衄。阴虚小便难。言衄为经中阳盛也。凡伤寒脉浮。鼻中燥口燥。但欲漱水。不欲
咽者。是欲衄也。经曰。阳明病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又有不应发汗而强发汗。因
致衄者。经曰。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
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是也。衄家难为邪热在经。而又不可发汗。经曰。衄
家不可发汗。发汗则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 。不得眠。前云桂枝汤麻黄汤治
衄者。非治衄也。即是发散经中邪气耳。若邪气不得发散。壅盛于经。逼迫于血。则
因致衄也。即非桂枝麻黄汤专治衄也。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是
经中之邪。随血而散则解矣。故知衄者。不待桂枝汤麻黄汤发散之也。衄者若但
头汗出。身无汗。及汗出不至足者死。黄帝又皆以为不治之疾。临病之际。审而治
之。则不失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