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
也。但满而不痛者。此为虚痞。盖实邪留结。则为硬为痛。虚邪留滞。则但满而不硬
痛也。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明其邪实可知矣。
脉浮而紧。而反下之。邪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明其邪虚可知矣。病
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表邪未罢。医反下
之。胃中空虚。客气动隔。阳气内陷。心中因硬。则为结胸。须陷胸汤丸攻之可也。伤
寒中风。医反下之。心下痞硬而满。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而复下之。其痞益甚。此
非结热。但以胃中空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须诸泻心汤散可也。二者俱是心下
满硬。一为虚。一为实。凡投汤者大须详审。结胸虽为实邪。众皆共知。当用陷胸汤
丸下之。或脉浮大者。则不可下。下之则死。即是犹带表邪。未全结实。下之重虚其
里。邪深结则死。设或结胸形证悉具。而加之烦躁者。又为不治之疾。药之所以能
胜邪者。必待胃气施布。药力始能温。汗吐下之。以逐其邪气。邪气胜。胃气绝者。汤
药纵下胃气不能施布。虽神丹其何能为效也。



<目录>卷上

<篇名>腹满

属性:伤寒腹满。何以明之。腹满者。俗谓之肚胀是也。华佗曰。伤寒一日在皮。二日在肤
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入胃。入胃谓入腑也。是在腹也。犹未全入里
者。虽腹满为里证。故亦有浅深之别。经曰。表已解而内不消。非大满犹生寒热。则
病不除。是其未全入腑。若大满大实。坚有燥屎。自可除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
谓之邪气已入腑也。伤寒邪入腹。是里证已深。故腹满乃可下之者多矣。如经曰。
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发汗不解。腹满痛者
急下之。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
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少阴病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诸如此者。皆为里证
是也。虽曰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去之。然腹满不减者。则为实也。若腹满时减者。又为虚也。则不可下。经曰。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金匮要略曰。腹满时减复如故。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和之。盖虚气留滞。亦为之
胀。但比之实者。不至坚痛也。大抵腹满属太阴证也。阳热为邪者。则腹满而咽干。阴寒为邪者。则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太阴者脾土也。治中央。故专主腹满之候。
又发汗吐下之后。因而成腹满者。皆邪气乘虚内客为之。而所主又各不同。经曰。
发汗后腹胀满者。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伤寒吐后腹胀满者。调胃承气汤主之。伤寒下后。心烦腹胀满。卧
起不安者。栀子浓朴汤主之。三者有当温者。
有当下者。有当吐者。何邪气不一也。且发汗后腹满当温之。邪气在表。因发散则
邪去。胃为津液之主。发汗亡阳。则胃气虚而不能敷布。诸气壅滞。而为胀满。是当
温散可也。吐后腹满可下之。邪气在胸者。则可吐之。吐之邪去则安。若吐后邪气
不去。加之腹胀满者。是胸中之邪。下传入胃。壅而为实。故生胀满。当须下之可也。
下后腹满可吐者。邪气在表。未传入腑。而妄下之。邪自表乘虚而入。郁于胸中。而
为虚烦。气上下不得通利者。腹为之满。故当吐之可也。凡为医者。要识邪气所起
所在。审其所起。知邪气之由来。观其所在。知邪气之虚实。发汗吐下之不瘥。温补
针艾之适当。则十全之功。自可得也。



<目录>卷上

<篇名>少腹满

属性:伤寒少腹满者。何以明之。少腹满者。脐下满是也。少腹者。下焦所治。难经曰。下焦
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其治在脐下。邪气自上而下。至于下焦。结而不利。故
少腹满也。胸中满。心下满。皆气尔。即无物也。及腹满者。又有燥屎为之者。至于少
腹满者。非止气也。必有物聚于此。而为之满尔。所以然者。身半以上。同天之阳。清
阳归之。身半以下。同地之阴。浊阴归之。清者在上。而浊者在下。内经谓清阳出上
窍。浊阴出下窍。当出不出。积而为满。是在上而满者气也。在下而满者物也。所谓
物者。溺与血尔。邪气聚于下焦。则津液不得通。血气不得行。或溺或血。留滞于下。
是生胀满。而硬痛也。若从心下至少腹。皆硬满而痛者。是邪实也。须大陷胸汤下
之。若但少腹硬满而痛。小便利者。则是蓄血之症。小便不利者。则是溺涩之症。经
曰。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又曰。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