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65-伤寒指掌-第65页

苓之类。以逐气分之湿。热自除矣。
太阴湿伏 凡身体沉重。不能转侧。四肢乍冷。目黄脘痞。自利。语言欲蹇者。此湿 邪伏于太阴。以致脾阳不运而然也。宜健脾兼分利。茅术、浓朴、茯苓皮、草蔻、菖蒲、
广皮、木瓜、泽泻之类。如口内生白疳。而仍不渴者。此湿滞于中。气蒸于上也。治 在气分。茅术、米仁、猪苓、泽泻、广皮、桔梗、寒水石之类。如痞结胸满。饮食不进。舌 黄微渴。此湿热伤脾也。宜泻心法。半夏、茯苓、川连、浓朴、茅术、通草。
湿热内结 如寒热腹满。小便不利。此湿热内结也。宜走湿清热。茅术、赤小豆、
茵陈、茯苓皮、浓朴、黄柏、泽泻之类。
酒湿伤胃 脘中食阻。痛而呕吐。或目色金黄。此酒湿伤胃所致。宜以苦辛寒为 治。半夏、枳实、姜汁、黄连、豆豉、茵陈之类。
湿兼痧秽 秽湿从口鼻吸入。则膜原先受。分布营卫。先呕逆。次寒热。头胀身痛。
小便不通。舌苔白腻。渴不多饮。当以芳香淡渗兼施。俾秽湿浊邪可以分消。宜广 皮、藿梗、郁金、茅术、米仁、茯苓皮、猪苓、大腹皮、石菖蒲、通草。
湿热兼秽 暑湿兼秽气。都从口鼻触入。必由膜原以走中道。踞募原。则寒热交 作。走中道。则不食不饥。口渴舌黄。胸痞腹胀。治宜清热开郁。兼芳香逐秽。栀豉汤。
加藿香、川郁金、白蔻、枳实、制连、蒌皮、桔梗之类。若小水不利。加赤小豆、赤茯苓之 类。腹胀甚。加浓朴、大腹皮。
湿热为痹 外受湿热之邪。内进甜腻之物。则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 骱烦疼。舌苔灰腻。面目痿黄。此湿热入于经络为痹也。湿家忌汗。宜苦味辛通为 治。防己、杏仁、滑石、半夏、米仁、连翘、山栀、野赤豆皮、路路通之类。更有暑湿风邪 混杂。阻于气分。气不主宣。右肢若废。头胀胸痞。法当通阳驱邪。
杏仁(三钱) 生米仁(三钱) 桂枝(五分) 浓朴(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汉防己 (一钱五分) 白蒺藜(二钱) 片姜黄(一钱)
三焦湿郁 发热后。神识渐昏。小腹硬满。大便不下。此暑湿气蒸。弥漫三焦。乃诸 窍阻塞之兆。气分结邪。忌用滋腻。须桂苓甘露饮法。茯苓、猪苓、滑石、寒水石、晚蚕 砂、皂荚子去皮。(以上参叶案)
<目录>卷四\瘟疫九传<篇名>湿温属性:夏月头疼妄言。自汗。身不甚热。两胫逆冷。四肢沉重。胸腹多汗而满。其人先伤于 湿。因而中暑。其脉阳涩或弱。阴小而急。不可发汗。汗之名重 。必死。汗多者。白虎 汤加桂枝。汗少者。白虎汤加苍术。或概用苍术白虎汤。(述古)
按湿温症。因长夏每多阴雨。得日气煦照。则潮湿上蒸。袭人肌表。着于经络。则发 热头胀。身痛。足胫痛。舌苔腻白等症。重者。兼感时邪不正之气。即为湿温疫症。
邪入气分 暑湿之邪。阻于肺。必咽痛、发热、身痛。舌苔黄浓粘腻。烦渴不解。当清 上焦。如连翘、桔梗、滑石、射干、米仁、马勃、通草、淡竹叶、银花、芦根之类。如见身发 疹。舌黄燥浓。当凉膈疏 。如连翘、薄荷、生栀、石膏、牛蒡、杏仁、枳实、黄芩之类。
邪乘包络 湿温之邪。乘于包络。则神识昏呆。发热身痛。四肢不暖。舌苔鲜红燥 刺者。宜解手厥阴之邪。如犀角尖、连翘、石菖蒲、川郁金、元参、赤小豆、西黄之属主之。
邪入营分 如湿温之邪。入于血络。舌苔中黄边赤。发为赤 丹疹。神昏谵语。宜 清疏血分以透 。佐芳香逐秽以开闭。犀角、连翘、赤芍、银花、牛蒡、菖蒲、郁金、元参、
薄荷、人中黄之类。
邪阻上焦 病起发热头胀。渐至耳聋。喉痛欲闭。鼻中衄血。此邪混气之象。邪在 上焦空虚之所。非苦寒直达胃中之药可以治。病不能即解。即有昏痉之变。宜轻清理上为治。如 连翘、马勃、牛蒡、银花、射干、白金汁。如见呃忒。加枇杷叶、竹茹。(以上参叶案)
<目录>卷四\瘟疫九传<篇名>附暑湿秽合邪论属性:凡暑月霪雨之后。日气煦照。湿浊上腾。人在湿热蒸淫中感之。则暑湿交受。兼溷 秽浊之气。人中之。即痧毒也。夫人之正气一虚。暑湿秽浊之邪。俱从口鼻吸入。流 布三焦。上乘于心。为中痧。中入于胃。为霍乱。踞于膜原。为寒热。归于肠胃。为泄泻。
盖暑湿之邪。骤发而重者。为湿温。为伤寒。迟发而轻者。为寒热。为晚发。触邪随时 即发者。为寒热。为泄泻。伏邪遇秋始发者。则为疟为痢矣。一邪之染。为病非一。临 症者可不探本穷源为治哉。
<目录>卷四\瘟疫九传<篇名>霍乱(新法)
属性:论云。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又云。呕吐而利。名霍乱。又云。头痛身疼。恶寒吐利。名 曰霍乱。合观之。则霍乱之症始备。盖亦伤寒之类耳。其治法则云。热多欲饮水者。
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汤主之。按此皆由阴阳不和。上下拒格不通所 致。五苓所以分其清浊。理中所以壮其阳气。皆中焦治法也。(参类方注)
凡霍乱腹痛吐泻。脉见结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