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65-伤寒指掌-第21页

寐则行阴。故寐为足少阴病。若欲寐。无表里症。身和脉小。是已 解也。风温症亦欲寐。多眠。则有脉浮发热汗出。身重鼻息鼾鸣之异。
<目录>卷二\少阴本病述古<篇名>口燥咽干属性:属热邪。有实热宜承气。有虚热宜养阴。
邵评∶口燥咽干。属热邪。但热有虚实。治宜分别。
<目录>卷二\少阴本病述古<篇名>咽痛属性:少阴之脉。上贯肝膈。循喉咙。系舌本。故咽痛独列少阴篇内。少阴咽痛。属热者。
有半夏散及汤。又甘草汤。桔梗汤。此散火也。属寒者。有桂枝干姜汤。治汗多亡阳也。有通脉四逆汤。
治阴盛格阳也。(参准绳)
邵评∶咽痛热症。是虚火上升。寒症有亡阳格阳二症。
金鉴云。咽痛一症。寒热皆有。肿痛为热症。仲景有甘桔、半夏、苦酒、猪肤等汤调治。
不肿而痛为寒症。宜四逆汤加桔梗主治也。
邵评∶咽痛寒热俱有。肿者为热。不肿为寒。治当分别。
<目录>卷二\少阴本病述古<篇名>吐属性:有寒热之分。热者寸口脉数。发热烦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宜五苓散。食入口 即吐者。宜二陈汤加姜汁炒连和之。
邵评∶吐症寒热均有。此条热吐。又有水逆痰热格拒二症。
寒者口不渴而吐。理中去白术加生姜。(参准绳)
邵评∶此治寒吐之正法。亦可加石莲、丁香。
金鉴云。口不渴。厥而吐属寒。宜理中、吴萸辈。渴而得食即吐属火。实热。黄连解毒汤。虚热干 姜黄芩黄连汤。渴而饮。饮而吐。吐而复渴。属水逆。五苓散。
邵评∶吐症不渴为寒。渴为热。热有虚实之分。
<目录>卷二\少阴本病述古<篇名>吐利属性: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干呕吐涎沫亦此汤。吐利 止而身痛不休者。当和解其外。宜桂枝汤。
<目录>卷二\少阴本病述古<篇名>下利属性:少阴病。下利属于热者。四症。四逆泄利下重。四逆散。
邵评∶阳郁不达于四肢。故逆。下重者热之征也。此阳邪下陷而入阴中。用四逆散泄热散邪。
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
邵评∶此虚热下焦有水。治以导水泄热。
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痛。口干燥者。大承气。
邵评∶阳明燥实。热利旁流。故急下以存阴。
下利咽痛。猪肤汤。
邵评∶阳邪传入少阴。虚火上升。治以滋阴泄热。
少阴病。下利恶寒而蜷。手足温者可治。四逆汤。四肢逆者不治。少阴病。脉浮而 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四逆汤主之。大汗若大下利而厥逆者。四逆汤。
邵评∶大汗则亡阳。下利则亡阴。阴阳俱虚。厥冷而利。非清谷。急温之。阳回而生可望也。
少阴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真武汤。
邵评∶肾中阳虚。复受寒邪。肾火衰而不能化水。致水积下焦。用真武汤。壮元阳以消阴水。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 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邵评∶真阳之气。被阴寒所迫。不安其处。而游散于外。故显假热之象。而实非热也。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邵评∶阳邪入里。便脓血者。为协热下利。是白头翁汤症。此少阴病便脓血而下利。为下焦不约 而里寒也。因桃花汤固下而散寒。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
邵评∶用白通汤通阳散寒。姜附之辛温。破阴固里。葱白之辛通。入脉引阳也。此方最合。
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后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邵评∶白通汤中加人尿胆汁之咸、苦、寒、为反佐。从阴引阳。使不格拒。脉暴出。是 无根之阳。发露无遗。故死。脉微续者。被抑之阳。来复有渐。故生。
下利死证。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邵评∶此肾气下绝。无根之阳泛上。神气散乱。阴阳俱脱。是以死也。
少阴病。自下利。汗出烦躁不得寐者死。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邵评∶躁不得寐。则阴阳尽虚。邪气独盛。正不胜邪。扰乱不宁。顷刻离散而死。下利发热。汗出不止者死。
邵评∶下利发热。阴不内守。汗出阳从外亡。是谓有阴无阳。故死。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邵评∶厥利不止。脏腑气绝矣。躁不得卧。精神不治矣。微阳不能久留。故死。下利十余日。脉反实者死。
邵评∶利十余日。正气受伤。其脉反实。邪未衰也。正虚邪盛。不克支撑。故死。
<目录>卷二<篇名>少阴新法属性:按少阴为生死之关。故仲景历言死证。然于传经热邪。若兼阳明。犹可养阴退阳。自感寒邪。正气未溃。
犹可温肾散寒。均非死证。凡看伤寒热病。诊得六脉沉细。似寐非寐。皆属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