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之征也。湿阻气机。二便不利。与伤寒液涸
便结者大异。治以渗湿开气之法。下焦郁结之邪开化。则二便通行而邪自化矣。
动暑 行人农夫。于日中劳役得之。为中 。 即暑也。其证头痛发躁恶热。扪之
肌肤大热。大渴引饮。汗大泄。无气亦动。乃天热外伤元气。宜益气清暑为治。按仲景云。太阳中热。
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汤加人参主之。夫元气为热邪所伤。以致大热大渴。汗出不已。故以人
参益气。石膏清暑。乃至精至当之法。何后人以东垣清暑益气汤代之。吾恐暑邪正盛。升葛之升。
术之闭。宁不助邪增病耶。惟生脉散加石膏。可以代之。然形气壮实者。只服六一散亦解。东垣此汤。
乃治暑月湿热伤气。脾胃受病之缓症也。若以之治中暑。则谬矣。
静暑 静处高堂大厦之中。虽无暑气。然偶或冒暑应接。亦能中暑。如迎宾送客。观荷曝书之类。
偶触暑邪是也。更有斗室低楼。热气外逼。即静处室中。亦能吸受暑邪。俱当以正暑治之。
阴暑 按方书以大顺散治阴暑。非暑也。乃暑月所受之阴寒也。然大顺散药经
炒熟。重用甘草。虽有杏仁下气。皆主甘温守中。并无散寒破结之能。即内伤生冷。
外受阴寒。亦非所宜。至若无病之人。避暑山房水阁。过于贪凉。感冒微风。以致寒
热无汗。或头疼恶寒发热。是周身阳气为寒所遏也。当从伤寒治。轻轻温散可也。
苏薄、藿朴之类。如恣食瓜果。内伤生冷。以致腹痛吐泻。脉沉迟。手足厥冷者。此即
太阴中寒也。理中加藿香、浓朴主之。
阳暑 此即动暑。见前。(以上合参治法汇叶案暑症全书)
暑风 暑月病患忽然手足搐挛者。暑风也。香薷饮加羌防。呕恶加藿香、陈皮、小便不利加二苓、
泽泻、滑石。有痰加半夏。渴易栝蒌。泻不止加苍术。转筋加木瓜。
势重者手足挛搐。角弓反张。如中恶状。亦有先病热。服表药后。渐成风者。谵语
狂呼浪走。气力百倍。亦暑气也。以寒凉攻劫之。兼解散化痰。
暑瘵 盛暑之月。火能烁金。不禁辛酒。脾火暴甚。劳热躁扰。火动心脾。令人咳嗽
气喘。骤然吐血、衄血。头目不清。膈中烦扰不宁。即童稚老夫。间有此病。昧者以为劳瘵。不知火载
血上。非真阴亏损而为虚劳者比也。宜清暑凉血。如荷叶汁、鲜生地、元参、知母、石膏、郁金、
连翘、杏仁、象贝之类。
暑疡 凡痈疽毒疮。发热有时。晡热旦止。若夏月间。有患头面外项赤肿。或腿足 肿。长至
数寸。不能步履。人皆疑为疮毒。但头痛内躁。昼夜发热不止。自与疮毒异。宜清暑解毒。如川连、
石膏之类。暑毒一解。其肿自消。亦无脓血也。
暑疮 盛暑之时。有遍身发泡。如碗如杯。如李如桃。晶莹脆薄。中含臭水。此湿热
之水。泛于肌表也。黄连香薷解毒汤之类。若口疳臭秽。凉膈散效。外用鲜莲花辨
贴疮上。一周时平复。(以上四条出暑症全书)



<目录>卷四\瘟疫九传

<篇名>湿症(合参)

属性:张司农谓。暑邪之害甚于寒。因作暑症全书济世。窃以为湿邪之害。更有甚于
暑者。盖盛暑之时必兼湿。而湿盛之时不兼暑。暑邪止从外入。而湿邪兼乎内
外。暑邪为病。骤而易见。湿邪为病。缓而难知。凡处泽国水乡者。于湿症尤宜加
察焉。如外感之湿。着于肌表者。或从雨雾中而得。或从地气潮湿中而得。或上
受。或下受。或遍体均受。皆当以解肌法微汗之。兼风者。微微表散。兼寒者。佐以
温药。兼热者。佐以清药。此外受湿邪之治也。如内生之湿。留于脏腑者。乃从饮
食中得之。凡膏粱酒醴。甜腻浓味。及嗜茶汤瓜果之类。皆致内湿。治法不外上
开肺气。下通膀胱。中理脾阳为治。然阳体多成湿火。而阴体多患寒湿。又当察
其体质阴阳为治。用药之法。当以苦辛寒治湿热。苦辛温治寒湿。概以淡渗佐
之。甘酸腻浊之品。在所禁用。前太阴新法内。已陈湿邪之概。兹特参湿邪之兼
症。而以表里三焦分治焉。若夫湿邪变幻之态。为病非一。当以杂症各门求之
可也。
脾虚多中湿。一身尽痛为湿。有表有里。有湿热。有寒湿。有风湿。
湿痹 痹者。痹着不去也。论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中湿。
亦曰湿痹。其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此宜五苓散主之。发黄加茵陈。
风湿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
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又曰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 汤主之。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
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