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噫气不除者。旋复花代赭石汤主之。
邵评∶发汗吐下。火邪已去。而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心气大虚。表寒乘虚结于
心下。心气不降而上出于口也。乃中虚胃弱而不和。痰气上逆之症。用此汤补
中和胃而止虚逆。方中旋复花味咸。咸以软坚。行水下气。代赭味苦质重而降
逆气。半夏、生姜辛温而消痰行水。参、甘、大枣甘温补中而和胃气也。
此因三法后。心气虚。不可复用泻心。故制此汤以散结消痞。



<目录>卷三\伤寒变症

<篇名>痞满(新法叶案)

属性:按胃居心下。心下痞。即胃痞也。不曰泻胃。而曰泻心。恐人误认为传入阳明。而
以治阳明法治之也。伤寒误治成痞。五泻心法已尽。但此外尚有暑、湿、痰、食、痧秽、凝结成痞者。亦宜兼参。
如膈闷心烦。痞满而喘急者。热痰内闭也。宜栀豉汤。加川郁金、栝蒌仁、枳实、杏仁之类。开之宣之。
邵评∶此痰热内结于肺之正法。
如脘中痞闷。而兼头胀目黄。脉象濡涩者。此暑湿伏邪凝滞胸中也。宜清疏中宫。
川连、枳实、半夏、浓朴、郁金、草蔻、滑石粉、茯苓皮之类。
邵评∶此暑邪挟湿凝滞肺胃之正法。
如脘中痞闷。身热口渴。舌苔白燥者。此暑邪阻于气分也。宜滑石粉、川郁金、枳实、
橘红、黄芩、知母、桔梗、竹茹之类。以清气分之热。痞自开矣。
邵评∶此暑热入于肺卫之正法。
如脘痞满闷。舌苔白腻。脉濡缓。口不渴者。此湿邪阻于气分也。法宜开泄。用二陈
汤去甘草。加茅术、白蔻、郁金、枳实、浓朴、杏仁、通草之属。以开湿结。痞满自除。
若触秽暑。兼挟食滞。脘中痞满。饱闷呕恶。腹中板痛。亦宜清疏中宫。如广藿梗、川
郁金、川连、枳实、白蔻、浓朴、木香汁、生楂肉、莱菔子之类。
邵评∶此暑湿挟食。滞伏中宫。中上二焦。又吸秽浊。阻滞气机之正法。
若秽暑挟食。结于下焦。二便不通。胸腹胀满。痛楚难忍者。非枳实、大黄、承气辈不除。
邵评∶此暑秽食滞。结于下焦之正法。
若怒动肝火。或怒后加餐。而成痞满。或结于左胁之下。舌黄口渴。脉弦数。或兼胁
痛吞酸。左金、加川郁金、枳实之类主之。
邵评∶此肝火挟食。阻滞气机而成痞满之正法。
若暑湿之邪未清。误投补剂。以致胸膈胀满。脘中痞闷硬痛。几成结胸者。亦宜泻
心法治之。如二陈、枳实、浓朴、川连、楂肉、郁金、莱菔子、木香汁之类。
邵评∶此暑湿未清。误用补药。与邪相结。几成重病之正法。



<目录>卷三\伤寒变症

<篇名>结胸(述古)

属性:伤寒病发于阴。下之太早。则成痞硬。病发于阳。下之太早。则成结胸。均为表邪。乘
虚入里而成。硬满。按之不痛者为痞满。属虚邪。硬满。按之大痛者为结胸。实邪也。
因热入有浅深。故结胸分大小。从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不可按者。为大结胸。其
脉沉紧。其症但头汗出。项强如痉。此由太阳失表而误下。邪入胃中。与不得化汗
之水气相结而成也。夫太阳寒水之气。结于阳明。当以大陷胸汤猛烈之剂。竟从
阳明攻陷。大黄陷热结。甘遂攻水结。佐以芒硝之咸。制二者之苦。不令直行而下。
使其引入硬满之处。软坚破积。导去热邪。
邵评∶此推原结胸与痞之故。下之太早一句。是此二症之关键。病发于阴。误下
而热不得散。则为痞硬。病发于阳。误下而热邪内陷。则为结胸。所以然者。病邪
在经。本当发散。而反下之。里气则虚。邪气因入。而与饮相搏为病也。但痞满而
按之不痛者。乃无形热结。故曰虚邪。硬满而按之大痛者。乃有形之邪热。结于
胸中。故曰实邪。若大结胸邪入深。故硬痛从心下至小腹。小结胸邪入浅。故痛只在心下。此明所以成结
胸与痞之因。结胸有大小之分。痞与结胸。有虚实之别。误下而邪内入。水邪结于胸胁。热邪入于肠胃。
为热实结胸。以致心下小腹痛不可按。脉沉为邪入里。紧为水气内结。但头汗出。是水热内结而气上蒸也。
热与水结。胸膈紧实。上连于项。但仰而不能俯。如痉状也。如此脉症。由于太阳经病失表而误下。热
入内实。与水相结。水结于内。则热不能散。热实于内。则水不能行。故用大陷胸汤。甘遂以直攻其水。硝
黄以大下其热也。
又评∶此脉症不异于寒实结胸。故审其为病发于阳。误下热入者。方可用大陷胸汤。若不误下。则热
不入。热不入。则水不结。若胸胁无水气。则邪入阳明而成胃实之症。不作结胸矣。此因误下热入。太阳之
邪随热陷入。与水相结。而成热实结胸。心下至小腹。痛满而不可按。其脉又沉紧。似是大承气症。然满痛虽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