蒌实。渴者。去半夏。加人参。栝蒌。腹痛。去黄芩 。加芍药。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不渴。外有微热 。去人参。加桂枝。温覆取微汗。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主往来寒热。胸胁若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身有微热。又曰。有柴胡症者。但 见一症 不可汗。不可下。但当以小柴胡汤和解而已。夫邪既内传。则变不可测。须迎而夺之。故以 柴胡 里。则气必上逆。故以半夏散逆气。生姜辅柴胡以和表。甘枣辅黄芩以和里。
邪气自表。未敛 虽聚。而气未逆。邪气欲渐实也。去人参者。恐其助热。去半夏者。以无逆气。加栝蒌实者 。专除烦热耳。 渴为津枯。半夏性燥。故去之。人参甘润。栝蒌苦坚。可以生津而止渴。
气不通畅。血不和调。则为腹痛。黄芩能滞气。故去之。芍药能和营。故加之。 痞则气 满。甘能满中故去大枣。硬则形坚。故加牡蛎。 悸而小便不利停水之候也去黄芩之苦坚助水。
加茯苓之淡渗行水。 不渴者。里自和。故去人参。微热者。表未解。故加桂枝。 咳为气 逆。故去参枣之补。肺欲收。酸收逆气者 。五味之能也。干姜辛温快气。固主散寒。亦司 火逆。故仲景不分寒热。每治咳症。必用此二物也。
俗医治伤寒。不分阴阳虚实。概用小柴胡汤。去人参。加清热消导之药。以为常法。盖 喜其 禁捧腹矣。夫小柴胡为少阳经。半表半里。和解之剂。苟未至此经。谓之引邪入室。既过此 经。谓之守株待兔。倘太阳之表热。及阳明之标热。岂此汤所能治乎。若夫阴寒假热。足冷 脉沉者。投以此汤。立致危殆矣。嗟乎。人命至重。冥报难逃。后之学人须详审经症。有是 疾。则用是方。万勿蹈此陋辙也。
<目录>卷下\太阴篇凡二方<篇名>桂枝加芍药汤属性:桂枝 芍药 甘草 大枣 生姜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此汤主之。 按邪气入里。则为腹 痛。盖邪气传里而痛者。其痛不常。法当下之。此因太阳误下而痛。故以桂枝和卫芍药和营。中 气受调。满痛自愈。
<目录>卷下\太阴篇凡二方<篇名>桂枝加大黄汤属性:桂枝 芍药 甘草 大黄 大枣 生姜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腹满而大实痛者。此汤主之。 或问太阴病。用四逆辈。固所宜 也。然复用桂枝大黄。何也。大黄至寒。何为用于阴经耶。又何为与桂枝寒热互用耶。曰。自利 而渴者。属少阴为寒。在下焦。宜行四逆。自利而不渴者。属太阴为寒。在中焦。宜与理中 。若太阳病。误下之。则表邪未解。乘虚陷入太阴。因而满痛。且见大实脉症者。当以桂枝 除表邪。大黄除里邪。若脉无力。而大便自利者。大黄又在禁例矣。 按太阴腹满痛。其症 有三。如腹满咽干者。此传经之阳邪。在法当下。如吐食自利而复满痛。此直 入本经之阴邪。在法当温。如太阳误下。因而满痛。此乘虚内陷之邪。法当以桂枝加芍药汤 和之。若手不可按。脉洪有力。此为大实。当以桂枝加大黄汤和之。设使直入之阴症。而脉 来沉细者。非二汤所宜也。大抵阴邪满痛。宜与理中。热邪满痛。宜与大柴胡。惟误下满痛。
宜用二汤。不可不辨也。
<目录>卷下\少阴篇凡十四方<篇名>麻黄附子细辛汤属性:麻黄 细辛 附子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此汤主之。 按太阳病。发热头痛。其脉当浮。今 反沉 。少阴脉而病似太阳。所以皆谓之反。而治之不同也。均是脉沉。发热。以其有头痛。故为太 阳病。阳 姜生附。亦能发汗。假使里不虚寒。则脉 必浮。而正属太阳麻黄症矣。均是脉沉。发热。
以其无头疼。故名少阴病。阴病当不热。今反发热。则寒邪在表。未传于里。但以皮腠。郁 闭为热。而在里无热。故用麻黄细辛。以发表间之热。附子以温少阴之经。假使寒邪入里。
则外必无热。当见吐利厥逆等症。而正属少阴四逆症矣。由此观之。表邪浮浅。发热之反为 轻。正气衰微。脉沉之反为重。此四逆汤。不为不重于麻黄附子细辛汤也。又可见熟附配麻黄 。发中有补。生附配干姜。补中有发。而仲景之旨微矣。
<目录>卷下\少阴篇凡十四方<篇名>麻黄附子甘草汤属性:麻黄 附子 甘草 少阴病。二三日。以此汤微发汗。以无表症。故微发汗也。 按少阴症脉多沉。若沉紧 。不可汗。沉细数。为在里。不可汗。此症必脉沉而喘。是表有寒。而里无邪。故以小辛之药。
微微取汗。按仲景发汗汤剂。各分重轻如麻黄桂枝青龙越婢等汤。各有差等。至少阴发汗二 汤。虽同用麻黄附子。亦有轻重之别。故以加细辛为重。加甘草为轻盖辛散甘缓之义也第一 症以少阴本无热。今发热。故云反也。发热为表邪。当汗。又兼脉沉属阴。当温。故以附子 温经。麻黄发表。而热从汗解。故加细辛是汗剂之重者。第二症。既无里寒可温。又无里热 可下。其所以用麻黄附子之义。则是脉亦沉。方可名曰少阴病。身亦发热。方行发汗药。又得 之二三日。病尚浅比前症稍轻。故不重言脉症。但日微发汗。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