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63-伤寒悬解-第19页

偏旺湿胜其燥则水亦偏多其传阳明而用白虎燥盛者也其传太阴而 用五苓湿盛者也伤寒多传太阴病水者固众中风多传阳明病水者亦繁此燥证之所以少而湿证之所以多也(温疫水证最多亦 以饮冷不消故也)
<目录>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篇名>五苓散一(太阳四十一)
属性: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中风发热六七日经尽不解而且烦渴思饮外而发热是有表证内而作渴是有里证内渴欲饮水而水入则吐者是有里水瘀停 也此名水逆由旧水在中而又得新水以水济水正其所恶两水莫容自当逆上也五苓散桂枝行经而发表白术燥土而生津二苓泽 泻行水而泄湿也多服暖水蒸泄皮毛使宿水亦从汗散表里皆愈矣 <目录>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篇名>五苓散(十)
属性:茯苓(十八铢) 猪苓(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目录>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篇名>五苓证二(太阳四十二)
属性: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汗后阳虚湿动君相二火浮升故作燥渴其渴者湿邪较甚故用五苓不渴者湿邪较轻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泄水而疏木 和中而培土防其湿动而生水瘀也 <目录>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篇名>茯苓甘草汤(十一)
属性: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 生姜(二两) 甘草(一两炙)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目录>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篇名>五苓证三(太阳四十三)
属性: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 之灌之其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与五苓 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方在太阳一百十七)白散亦可服 五苓散证水饮在内郁格经阳而生外热病在阳分应当以汗解之使里水化汗病可立愈乃反以冷水 之灌之皮肤得冷汗孔 皆阖表热被冷水却逐而不得外去弥更益其烦躁卫郁欲发升于孔窍而外寒阖秘不能透发于是冲突皮肤肉上如粟粒凝起经热 内蒸烦热作渴意欲饮水而停水在内其实反不渴者宜服文蛤散文蛤利水解渴也若不瘥者则是水旺湿多文蛤不能胜任仍与五 苓散若寒邪上逆实结胸膈肺郁生热而外无热证则表邪已退宜与小陷胸汤黄连栝蒌泄热而涤郁半夏降逆而开结也白散桔梗 贝母清降其虚热巴豆温破其实寒令其涌泄而去以绝根株亦可服也 <目录>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篇名>文蛤散(十二)
属性:文蛤(五两)
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方寸匕 <目录>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篇名>白散(十三)
属性:桔梗(三分) 贝母(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煮研如脂)
上二味为末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弱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 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者若以水 之洗之益令热不得去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已出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 法(汗出腹痛者血亡而木燥也芍药清风木而润血燥)
<目录>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篇名>太阳伤寒抵当汤证(四章太阳入阳明去路)
属性:风寒外感有上焦之热有下焦之热有气分之热有血分之热上焦气分之热白虎可清上焦血分之热承气可下而膀胱热结病 在下焦血分则于承气而加破血之药于是有桃核承气抵当汤丸之设伤寒之病在于卫气气郁则生寒中风之病在乎营血血郁则 生热热结血分是中风之证非伤寒之证也至于阳盛之人伤寒而有此则抵当用丸而不用汤以其下热不如中风之甚也 <目录>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篇名>桃核承气证一(太阳四十四)
属性: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小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 汤 太阳病表证不解经热内蒸而结于膀胱膀胱者太阳之腑水腑不清膀胱素有湿热一因表郁腑热内发故表热随经而深结也 热结则其人如狂缘膀胱热结必入血室血者心所主胎君火而孕阳神血热则心神扰乱是以狂作也若使瘀血自下则热随血泄不 治而愈不下则宜攻之如其外证不解者尚未可攻攻之恐表阳内陷当先解外证外证已除但余小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 汤桂枝桃仁通经而破血大黄芒硝下瘀而泄湿甘草保其中气也 <目录>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篇名>桃核承气汤(十四)
属性:桃仁(五十枚去皮尖)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黄(四两) 芒硝(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目录>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篇名>抵当证二(太阳四十五)
属性:太阳病六七日表证犹存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如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 经瘀热在腹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六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