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烧针烦躁者,\x桂枝甘草汤\x主之。
桂枝(半两) 甘草 牡蛎 龙骨(各一两)
以水二升,煮一升,去滓,温取一盏,可代救逆汤使之。
庞曰∶灸及烧针后,证似火劫者,并宜火劫治之。烦躁惊及狂,用六石风引汤尤良,柴胡加龙
骨牡蛎汤亦通用。
病患因火劫,至十五六日,身黄下利,狂欲走。师脉之,言当下清血如豚肝乃愈,后如师言。
何以知之?师曰∶寸口脉阳浮而阴濡弱,阳浮为风,濡弱为虚,浮虚受风少血,发热恶寒,洒淅项
强头眩。医以火熏郁令汗出,恶寒遂甚,客热因火而发,怫郁蒸于肌肤,自为黄,小便微难,短气,
鼻中出血。而复下之,胃无津液,利遂不止,热瘀在膀胱,蓄结成积,状如豚肝。当下不下,心乱
迷愦,狂走赴水,必不能自制。蓄血若去,目明心了,此皆医所为,轻者得愈,极者不治。
<目录>卷第三
<篇名>结胸证
属性: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内作结胸。其病心下坚满,按之如石,硬而痛,项强如柔 状,其脉
寸口浮,关上尺中皆沉,或沉紧,名曰结胸也。下之则和,宜\x大陷胸汤\x。(今作煮散煎之。)
大黄(一两半) 芒硝(一两八钱半) 甘遂(末,一字)
异末,先以水一升半,煎大黄半升,绞去大黄滓,下硝末,更煮一二沸,内甘遂末,和匀,温
分二服。一服快利,止后服。如作煮散,即先以水一盏,煎大黄末四钱匕,至八分,下硝末二钱匕,
候化匀,下甘遂末半钱匕,沸匀,温服之。移时未利,再煎一服,快利为度。
脏结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口脉浮,关上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生者,
难治。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不可攻也。
结胸证,其脉尺寸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复宜发汗也。)
结胸证悉具,烦躁甚者死。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
反恶寒,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宿热动膈,短气烦躁,心下懊 ,
阳气内陷,心下固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
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宜大陷胸汤。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燥而渴,日晡则少有潮热,从心下至小腹满而痛
不可近者,宜大陷胸汤。
虚弱家不耐大陷胸汤,即以大陷胸丸下之。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 状,下之则和,宜\x大陷胸丸\x。
大黄(四两) 葶苈子(一两半) 朴硝(一两八钱) 杏仁(二合)
杵二味,内杏仁、朴硝,合研如脂,丸如弹子大,抄甘遂末一钱,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
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不下更服。
小结胸,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宜\x小陷胸汤\x。
半夏(六钱半) 黄连(一分) 栝蒌(一枚,用四钱)
咀,水三升,煮栝蒌至二升,下诸药,煮取一升,去滓。温温服一盏,食顷再服,一日尽剂,
微解下黄涎即愈。
太阳病下之,脉促者不结胸,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
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而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x三物白散方\x。(小陷胸者非也。)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 贝母(三分)
细末,内巴豆研匀,白饮调下一钱,羸人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未利啜热粥投之;
利过不止,饮冷粥止之。
庞曰∶近世治结胸,多行针头丸,用硫黄,阳起石者,若病热毒甚者,必死,
唯治冷结寒实耳。
<目录>卷第三
<篇名>心下痞证
属性: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为痞。(发热恶寒,为发于阳,误下则为结胸;无热恶寒,为发于阴,误
下则为痞气。)
伤寒下之后,若发热汗出者,为欲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但满而不痛,此为痞
气,宜\x半夏泻心汤\x。
甘草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一两半) 黄连(半两) 大枣(六枚) 半夏(一两一分)
咀,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再煎一升半,温温饮一盏,日三夜二。(设下后津液入里,
胃虚上逆,寒结在心下,故宜辛甘发散。半夏下气,苦能去湿,兼通心气;又甘草力大,故干姜黄
连不能相恶也。)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宜\x大黄黄连泻心汤\x。
大黄(一两) 黄连 黄芩(各半两)
咀,以虾眼沸汤一升渍之,须臾绞去滓,温温分四服,得利止后服。(寒湿迫心气不行,欲
作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