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趋入少阳者。经云。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 去者。小柴胡汤主之。此非小柴胡汤之能治潮热也。胸胁满不去。已具少阳证。且大便已溏 。虽潮热未罢。未可再攻也。
更有瘅疟者。但热不寒。发作有时。此亦阳明经热。其热止在于经。未入于府。且病不从 伤寒来。故名之曰瘅疟。仲景不立方。而但曰以饮食消息之。
要之甘寒彻热。与治阳明经热同法也。
<目录>中集<篇名>寒热属性:寒热往来者。主半表半里。其病属少阳。盖少阳当阴阳出入之枢。邪至其地。与正气相 争。相 争则寒。争胜则热矣。此与恶寒发热有别。恶寒发热者。寒热互见。此则寒时自寒而不见热 。热时自热而不见寒也。又与寒热如疟者有别。寒热如疟者。作止有时。此则寒已而热。热 已而寒。一日三五发。甚者十数套。与疟状有以异也。小柴胡汤专治往来寒热。盖以柴胡治 半表。半夏治半里。黄芩生姜交除寒热。而加以人参甘枣扶正逐邪。盖病至少阳。发汗攻 里。皆所不宜。故以是为和解之剂。乃少阳病之定法也。
小柴胡汤主治往来寒热。人皆知之。此特半表证。而半里证。人多忽焉不讲。所谓半里 者。如 口苦心烦喜呕胸胁满痛之类是也。凡邪从太阳而来。其人仍发热。而少阳半里证已见。虽未 往 来寒热。即当从少阳和解。如经云。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
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又云。伤寒后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心下支结。外证 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是也。至少阳病。来路自太阳。而其去则入阳明之府。其来自太 阳者。如经云。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往来寒热心 烦者。
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是也。其欲入府而犹未入者。如经云。伤寒十余日。热结 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是也。
寒热往来。属半表半里证。然有由表而里者。又有由里而表者。不可不辨也。大凡风寒 之邪 。多自表而里。湿热之邪。多自里而表。风寒法。仲景论中详矣。至湿热之邪。伏于募原。
其起病即见呕渴。胸腹满。不大便诸里证。及其发热。往往热已而寒。寒已而热。此其里证 重于表证。宜察其里证之轻重。使里先和。则表自解。盖病自里而表。少 阳正当往来出入之界。故其始往来寒热。继则热多寒少。再则但热不寒。至昼夜壮热。而谵 妄烦渴毕见。此病之由轻入重也。至于由重出轻。则必使谵妄烦渴诸里证先罢。身热渐和。
其时邪气已退。正气未复。又复相争而为往来寒热。此乃病出入之大机。而前之寒热往来为 病进。后之寒热往来为病退。总视其里证之轻重有无为据也。其有邪气全退。表里俱和。而 仍寒热未去。往来如疟者。此因正气未复。宜调其饮食。和其营卫。自然渐愈。切不可骤与 峻补。恐余邪为恋。反增其害矣。
又伤寒往来寒热。与疟相似而实非。凡疟当未作之时。饮啖如平人。至疟作而始作。此 则默默不欲饮食。兼有口苦心烦喜呕胸胁痛诸里证。以此为辨。
<目录>中集<篇名>烦热属性:烦热者。因热而烦。与发热异。发热者但身热而不烦。此则为热所烦。故谓之烦热。经 云。
病患烦热。汗出则解。此证得之于阳热者居多。欲作汗而未能遽汗。往往先有此候。故经又 云 。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浮为在表。在表者宜 汗。故汗出则解也。
凡风寒之邪。由太阳而入者。不即发烦也。至烦而热。为汗解之佳兆。发其汗则热解而 烦亦除 矣。故经云。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热。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又云。伤寒 发汗已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此皆邪之在太阳者也。太阳病。当 汗不汗。或误与以冷水。或误下者。仲景又施种种救逆诸法。如经云。伤寒若下之。而烦热 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又云。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 之若灌之。其热被却不 得 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与五苓散。盖一因误下 而 阳气陷入胸中。则必解去其胸中之邪。一因误与冷水。而其邪由太阳之经。转入太阳之府。故 不从经解而从府解也。更有太阳证未罢。已转属阳明者。如经云。伤寒表里俱热。舌上干 燥 而烦。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由表里俱热。则必以甘寒彻热。使表里俱和。自然得汗而解。又 法之变也。
凡称烦热者。因热而烦。烦在外者也。若烦在内者。另立虚烦一门详后。
<目录>中集<篇名>虚烦属性:虚烦者。其人无大热。心中温温欲吐。而又不能吐。致内扰而烦。然名为虚烦。而其证有因 于虚者。亦有因于实者。皆邪热传里之候。宜分别施治。有邪热传入少阳而发烦者。经云。
伤寒五六日。往来寒热。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小柴胡汤主之。盖少阳既不可发汗。
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