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9-伤寒寻源-第12页

寸俱弦。故仲景言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此又不从证而从脉。虽见头痛发热之表证。不责太阳而责少阳。则可见弦为少阳之定脉。有 此定脉定证。以审实少阳之为病。自不至误汗误下。犯少阳之大禁矣。
<目录>上集<篇名>少阳问答二属性:问曰。少阳病。尽传自阳明乎。答曰。此不尽然。内经谓三阳之离合。太阳为开。阳明 为阖。
少阳为枢。凡邪中太阳。有阳明以为之迎。正赖有少阳以为之拒。伤寒以出表为顺。入里为 逆。设非少阳之枢居中拦截。则外来之邪长驱直入而无所御。是少阳一经。关系甚钜。太阳 病往 往有初得之二三日。不传阳明。迳传少阳者。有太阳与少阳同时病见者。正不必尽俟阳明经 尽。
始传少阳。且邪入三阴之后。亦有还返少阳而解者。总以定证定脉为据。就脉证上审实其为 少阳病。即可主用少阳之治法而无疑矣。
<目录>上集<篇名>少阳问答三属性:问曰。少阳病不解。即传三阴乎。答曰。有传有不传。仲景云。伤寒三日。三阳为尽。
三 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不呕。此谓三阴不受邪也。若此者。其病机本不传。又少阳证一见。
即从少阳治法而病速已。则亦不传。凡阳经之病。在太阳则头痛发热。阳明则潮热汗自出。
少阳则往来寒热。若久之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之候。其中具有先见之机。然 则治伤寒家。何如乘其机之未动。亟从少阳解去其邪。以预弭阳去入阴之变。何便如之。
<目录>上集<篇名>太阴问答一属性:问曰。何以识为太阴病。答曰。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上循膝股内廉入腹。属脾络 胃。
上膈挟咽。连舌本。仲景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属太阴之为病。盖太 阴为阴中之至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太阴受病。不能为阳明行其 津液。而少阴肾水。因泛浸而无所制。故见吐利满痛等证。仲景以是为太阴病之提纲。太阴 属里。吐利满痛。皆里证也。凡伤寒之邪。在阳经误治。转陷入阴者。必种种表证全罢。但 见吐利满痛等证。却是邪入太阴之候。然又必以脉为辨。故仲景云。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 。宜桂枝汤。太阴病脉本当沉。今反浮。则是虽见太阴病。而邪尚逗遛于表。仍可逆挽其邪 。
使从表解。由是推之。则太阴之脉必主沉。又不必言矣。太阴证具。而脉又沉。即宜专就太 阴论治。若邪直犯太阴。不因传经而本经自病者。亦当专就太阴论治。内经言三阴之离合。
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饮食入胃。全恃太阴司转输之职。太阴受病则转输之道窒。
故食不下。腹满时痛。因之上涌则吐。下注则利。其主治之法。大约宜扶植中州阳气。使复 其转输之常职。则病自已。仲景辨列六经。而太阴独略。然就此义而引伸触类。大旨初不越 乎此。奚俟繁言哉。
<目录>上集<篇名>太阴问答二属性:问曰。太阴病治宜主温乎。答曰。此不可执一而论。寒邪直中太阴。而本经自病者。是 当急 温无疑矣。其有阳经之邪。热过寒生。而转入太阴者。亦当主温。若属热邪陷入太阴。而见 吐利满痛等证者。纯温非宜。纯清亦不可。则惟有和之一法。如所谓太阳病。脉浮者可发汗 。宜 桂枝汤。此逆挽其陷入之邪。仍从外解。而方中甘芍姜枣。亦足以奠安太阴。是和法也。若 本太阳病。因误下而腹满时痛。转属太阴者。用桂枝加芍药汤。此仍用桂枝升举阳邪。但倍 芍药以收太阴之逆气。是亦和法也。若大实痛者。不下则痛势须臾难缓。峻下又恐脾阴随下 利而尽泄。故仍用桂枝升举阳邪但加大黄以微和胃气。是亦和法也。三阴经中。以少阴厥阴。
尚有实热之证。可用大寒大下者。太阴湿土。位处中州。全赖阳气布护 。以资健运转输之力。病在太阴。虽属热因。切不可用寒凉直折。遏抑阳气。阴邪愈锢。故 仲景又谓太阴为病。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观此则太阴病之 治当主温。可知矣。而治太阴之病不可呆执温法。又可知矣。不知温法者。不可与议太阴 本脏虚寒之病。徒执温法者 。不可与议太阴他经传变之病。仲景治太阴病法。大约以升举阳气为主。或当急温。或宜兼 清兼下。随证变通。后世李东垣脾胃论。殆能觑破此旨。其处方似甚夹杂。而于阴阳升降之 机。庶乎其得之矣。
<目录>上集<篇名>少阴问答一属性:问曰。何以识少阴之为病。答曰。少阴肾水。上承心火合化。人身之元阴元阳。根蒂于 此。
故脉法以两尺属肾。分发水火。为人一身之根本。此经之病。热因寒因。变幻不一。其中阴 阳消息之机甚微。不得呆执一证论治。故仲景独以脉微细但欲寐。为少阴病之提纲。以卫气 行阳则寤。行阴则寐。邪入少阴。则气行于阴。不行于阳。故但欲寐。少阴病本在里。无论 阴寒直中于本经者。脉固微细。即由阳邪陷入少阴者。虽属热因。其脉亦必微细。则是微细为 少阴之定脉。但欲寐为少阴之定证。缘少阴病所见各证。或恶寒发热。与太阳证易混。或口燥 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