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凉,以致腹痛,故用辛散疏利。
\x黄连汤\x 黄连 桂枝 干姜 半夏 人参 甘草 大枣 误用寒药,痰饮热邪,痞塞中焦,故用泻心汤,寒热各半散之。今加参、枣,化泻心汤为 和中散邪之剂。
\x四逆散\x 柴胡 白芍药 枳壳 甘草 阴症腹痛厥冷,用四逆汤;阳症腹痛厥冷,用凉膈散。今以阴经阳症腹痛厥冷,不可骤用 寒凉,故先疏通肝胆血脉,调和胃家中气,四肢温暖,然后清热。
\x真武汤\x 茯苓 白术 白芍药 附子 阳邪腹痛,肠胃居多,阴寒腹痛,乃脾寒,故用真武汤。
\x通脉四逆汤\x 附子 干姜 广皮 甘草 葱白头 阴症腹痛,下利厥冷,脉伏,真阳脱矣,故用通脉四逆。
<目录>卷四<篇名>下利属性:下利当分阴阳、表里。在表有寒湿、风湿、湿热;在里有积热、伤食、脏寒、冷冻饮料、外感、
寒湿、下利、恶寒身痛、无汗、脉浮、泻下清水、色如屋漏、口不作渴,此寒湿伤于太阳 也,北方麻黄桂枝汤,江南用羌胡败毒散,先散毒邪。利未止,五苓散分利小便,若头额眼 眶痛,六脉长大,此寒湿伤于阳明也,苍防干葛汤解表,后用猪苓汤利小便。若时寒时热,
六脉弦大,此寒湿伤于少阳也,以柴苓汤主之。外感风湿下利,则骨节烦疼,恶风身痛,自 汗脉浮,此风湿伤于太阳也,北方用桂枝防风汤,江南羌活防风汤。小便不利,苍防四苓 散。若额痛目痛,手足拘痛,身热多汗,六脉长大,此风湿伤阳明也,苍防干葛汤。利未 止,合猪苓汤。若寒热往来,呕而口苦,此风湿伤于少阳也,苍防柴胡汤主之。外感湿热,下 利,发热恶寒,六脉浮大,此湿热伤于太阳也,先用羌独败毒散发表,后用清湿热。若发热 自汗,六脉长数,此湿热伤于阳明也,先用干葛石膏汤,后用川连枳壳汤。若寒热口苦,此 湿热伤于少阳也,先用柴胡汤,后用黄芩芍药汤,河间芍药黄连汤。脐腹作痛,里急后重,
大柴胡汤、香连丸。又有发热汗出,烦躁口干,头痛身痛,时寒时热下利,脉大,三阳挟热 下利,俗名漏底伤寒,此湿热先伤肠胃。又因早晚风露外束,湿热不得外泄,下流大肠而下 利,宜以羌防柴苓汤,先散表邪,后以猪苓汤,分利湿热。若寒热往来,口苦而呕,症兼少 阳,宜柴胡汤。此症若不先散表邪,即用清里,则表邪内缩,不死不休。又有表邪已解,里 热不散而下利,当用清里治法,如黄芩黄连汤、香连丸等。若痛而即利,利后稍减,少顷复 痛复利,宜川连枳壳汤。欲便不得便,腹痛有下症,承气汤下之。又有饮食不节,损伤肠 胃,腹中常痛常利者,此伤食成利症也,宜保和平胃散。家秘消积散。又有本是积热,日发 热口干,过食生冷,以致肠鸣下利,此因热伤冷症,宜大顺饮等。另有初起不发热,口不 渴,小便清白,大便滑泄下利,六脉沉迟,此三阴脏寒下利也,轻者理中汤;重者四逆汤。
夫三阴寒利,脉宜沉小;三阳外感下利,脉忌沉小。内伤下利,左关弦大者,主死。外感下 利,左关弦大,反不作死论,以人迎脉大,正合外感身热症耳。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利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表症误下,若不见表邪,变下利,痞满结胸者,用泻心汤、陷胸汤。今下后表里不解,故 仍用桂枝解表,加人参和中气。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
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此因误下多下,以致下焦不固,又以理中误治中焦,故用固下焦药。设利不止,又当分利 小便,以此条是水谷利耳。
二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发热,阳邪也。汗出不解,心下痞硬而下利,里症也。故以此方双解表里。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宜治少阳,故用黄芩汤。若见呕,加半夏、生姜。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者,为负也。脉滑而数 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承气汤。
木邪乘克,肠胃下利,若少阳脉大,则阳明受病重。设阳明脉滑数,方可下之。此关防下 利,忌阳明脉弱,更不可误下。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腹满,吐,食不下,自利而腹自痛,非阳明下症腹痛,若误下之,则胸下结硬。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上章以腹满吐食自利定真太阴,此章以自利不渴承明太阴寒症,《尚论书》皆注热邪,误也。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不能发黄。至七八 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秽腐当去故也。
脉浮,阳脉也;脉缓,太阴也。上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