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恐表汗不出。若热邪在里,误用和解,内有一半辛散之药,里热不宜。即遇一半表一半里之
症,仲景未尝概以和解施治。故曰表症急者,先发其表,后攻其里。与夫里症悉具,若有一
些恶寒头痛之症,即当从太阳施治。故仲景于太阳症中,虽立和解之方而不明言和解,惟少
阳症中,乃明言和解治法,深恐太阳表症居多,难于和解耳。少阳经络,已具半表半里,故
宜和解,然亦必始太阳而后传少阳乃可。若初起即见少阳,又兼太阳恶寒者,即为太阳少阳
症,尚从太阳施治,亦不从少阳和解,方中惟加柴胡耳。



<目录>总论

<篇名>宜吐法论

属性:宜吐法者,邪结中脘,食填太仓,痰饮内伏。胸前作痛,右关脉大,或反沉,或下部有脉,
上部无脉,皆宜吐法。故曰病在膈上,病在胸中,宜吐之。食在上脘,胸满多痰,宜吐之,
华佗云∶伤寒三四日,邪在胸中,宜吐之。凡吐用瓜蒂散,或淡盐汤,或温茶汤,弱者用人
参芦。然终不若家秘吐法,欲散风只用防风一味,欲散结只用枳壳一味,欲解烦用山栀一
味,身痛用羌活一味,头痛用川芎一味,煎汤温服,少顷,即以鸟羽探吐,不伤胃气。



<目录>总论

<篇名>忌吐法论

属性:忌吐法者,病不在上,胸无凝滞,不必吐之。仲景云∶关上脉细,以医吐之过也。太阳病吐
之,反不恶寒,不欲近食者,此医吐之内烦也。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
者,不可吐下。故凡老弱虚人,忌吐法。久病虚弱,忌吐法。内伤本元,忌吐法。六脉空
大,忌吐法。脉细无神,忌吐法。胃虚食少,忌吐法。时时眩冒,忌吐法。胎前产后,忌吐
法。痈疽溃后,金疮失血,忌吐法。古人虽以汗吐下三法,以治外感,然吐下二法,亦要小心者也。



<目录>总论

<篇名>宜温经论

属性:仲景于三阴篇,详注温经救里之法。曰∶太阴自利不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少阴病
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少阴病下利脉微者,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
外热者。通脉四逆汤。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少阴病饮食入口即吐,若膈上有
寒,饮干呕者,不可吐,急温之。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
之。厥阴病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又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以上皆是三阴经中寒之阴症,故宜温经救里。



<目录>总论

<篇名>忌温经论

属性:温经一法,但治直中阴经之中寒症,仲景同论《伤寒论》者,原以阴阳并立,互相查考,故同
列一论,正所以分别伤寒阳症中寒阴症也。后人不达本意,见同在《伤寒论》中将谓伤寒中亦
有中寒者,则误甚矣。故伤寒表邪发热多恶寒,绝似中寒,忌温经。伤寒协热下利,洞泄水
谷,绝似寒利,忌温经。伤寒热深厥深,四肢厥冷,绝似阴症,忌温经。伤寒阳邪脉伏,绝
似阴症,脉伏,忌温经。夏秋暑泻,身冷脉伏,绝似里寒,忌温经。



<目录>总论

<篇名>宜攻下论

属性:宜攻下者,表汗已出,表邪已解,热结在里,而有诸般下症者。故仲景立诸承气汤以下燥
粪,抵当汤、桃仁汤以下瘀血。大小陷胸汤以攻结胸。诸泻汤以攻痞满。然原分急下,可
下、宜下、微和胃气,俟之,导法缓急轻重。故曰∶身无大热,腹胀满,大便不通者,宜攻
下。潮热多汗,大便硬,欲大便不得,大便时下臭气者,宜攻下。口燥咽干而渴,大便不
通,手足 汗出,舌上微黄者,宜攻下。以上下燥粪者也。小腹硬满,小便自利者,宜攻
下。心下胀满,漱水在口,不得下咽者,宜攻下。此下淤血者也。误下后,身无热,脉不
浮,心下硬痛,有下症者,宜攻下。此下结胸者也。按仲景攻下之法,不详于大便秘结条
中,反详于自汗条内。良以攻下一法,最怕表邪未散,表汗未出,今自汗则表邪散者多矣。



<目录>总论

<篇名>忌攻下论

属性:忌攻下者,有表邪未解,未可攻下者,有里气虚寒,不可攻下者,有津竭血燥,忌攻下者;
有阳明不实,不必攻下者,有无一下症,不犯攻下者,有虽热无结,本非攻下者;有身热脉
大,禁攻下者,有 痧未透,攻下则内伏者;有邪汗未透,攻下则邪伏者;有手足不温,攻
下则脉伏不出者。故曰∶恶寒身痛,太阳症未罢,不可下。结胸症,脉浮大,不可下。阳明
病,面赤色,表症也,不可下。服小承气汤不失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