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寒邪。易于用药。故曰二者可调。是知伤寒以真气为主。
<目录>卷上<篇名>论治伤寒须根据次第属性:仲景论中。虽云不避晨夜。即宜便治。医者亦须顾其表里。待其时日。若不循次第。虽临时得安。损亏五脏。
以促寿期。何足尚也。昔范云为梁武帝属官。得时疫热疾。召徐文伯诊视。是时武帝有九锡之命。期在旦 夕。云欲预盛礼。谓文伯曰。可便得愈乎。文伯曰。便瘥甚易。政恐二年外不复起尔。云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况二年乎。文伯于是先以火 地。布桃柏叶。布席。置云其上。顷刻汗出。以温粉 之。翌日遂愈。云甚喜。
文伯曰。不足喜。后二年果卒。夫取汗先期。尚促寿限。况罔顾表里。不待时日。便欲速愈者耶。今病家不耐病。
才病三四日。昼夜督汗。医者随情顺意。鲜不致毙。故予感此。而以为龟鉴也。
<目录>卷上<篇名>论仲景缓迟沉三脉属性:仲景云。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缓迟相搏。名曰沉。注云缓者四肢不收。迟者身体俱重。沉者腰中 直。腹内急痛。若然则三者皆病脉也。安得谓之和。注者乃以脉诀中沉缓迟论之。不知仲景伤寒脉。与杂 病脉异。何以言之。上文云卫荣盛为高、章、纲。卫荣弱为 、卑、损。至此三脉谓之和。则不盛不弱。乃平和脉。
盖伤寒之脉。高、章、纲者阳证类。 、卑、损者阴证类。即是而言。则缓、迟、沉者阴阳向安之脉也。
不特此尔。下文二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迟则阴气盛。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非安平而何。
<目录>卷下<篇名>论表里虚实属性:伤寒治法先要明表里虚实。能明此四字。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也。何以言之。有表实。有表虚。
有里实。有里虚。有表里俱实。有表里俱虚。予于表里虚实歌中。尝论其事矣。仲景麻黄汤类。为表实而设 也。桂枝汤类。为表虚而设也。里实则承气之类。里虚则四逆理中之类是也。表里俱实。所谓阳盛阴虚。下 之则愈也。表里俱虚。所谓阳虚阴盛。汗之则愈者也。尝读魏志华佗传。有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 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此所谓能明表里虚 实者也。
<目录>卷下<篇名>论桂枝肉桂属性:仲景桂枝汤。用桂枝者。盖取桂之枝梢细薄者尔。非若肉桂之肉浓也。盖肉桂浓实。治五脏用之者。取其 镇重也。桂枝轻扬。治伤寒用之。取其发散也。今人例用之。是以见功寡。
<目录>卷下<篇名>论滑脉属性:仲景云。翕、奄沉。名曰滑。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名曰滑。古人论滑脉。虽云往来前却。流利展转。
替替然与数相似。曾未若仲景三语而足也。翕、张也。言脉升而开张也。忽焉而沉。言脉降而复也。奄、言奄 忽之间。与奄观 艾同义。仲景论滑脉。可谓谛当矣。然其言雅。恐浅识者未易晓。
<目录>卷下<篇名>论用大黄药属性:大黄虽为将军。然荡涤蕴热。推陈致新。在伤寒乃为要药。但欲用之当尔。大柴胡汤中不用。诚脱误也。王 叔和云。若不加大黄。恐不名大柴胡。须是酒洗生用为有力。昔后周姚僧坦名善医。帝因发热。欲服大黄。
僧坦曰。大黄乃是快药。然至尊年高不宜轻用。帝弗从。遂至危笃。及元帝有疾。召诸医。咸谓至尊至贵。不 可轻脱。宜用平药。可渐宣通。僧坦曰。脉洪而实。此有宿食。非用大黄。必无差理。元帝从之。果下宿食而愈。
此明夫用与不用之异也。
<目录>卷下<篇名>论阴不得有汗属性:仲景第四卷十七证云。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又云 脉阴阳俱紧。而又汗出。为亡阳。此属少阴。大抵阴虚者多汗。而此言阴不得有汗。何也。余尝深究虚汗之 证。亦自有阴阳之别。阳病自汗有九证。皆有治法。唯阴毒则额上手背有冷汗。甚者如水洗。然此是阳虚 阴盛。亡阳而将脱也。其死必矣。仲景此篇。方论半在表。半在里。故先曰汗出为阳微。此则虚汗。阳微故也。
非阴证无汗。不得有汗也。有汗则九死一生。由是言之。阳得有汗。阴不得有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目录>卷下<篇名>论林亿疑白虎有差互属性:仲景称伤寒。若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又云伤寒脉浮。发热无 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又云。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国朝林亿校正。
谓仲景于此表里自差矣。是大不然。大抵白虎能除伤寒中 。表里发热。故此前后二证。或云表 里俱热。或云表热里寒。皆可服之宜也。中一证。称表不解不可服者。盖以脉浮无汗发热。此 全是伤寒表证。宜麻黄葛根之类也。安可用白虎。亿但见所称表里不同。便谓差互。是亦不精不 思之过也。
<目录>卷下<篇名>论弦动阴阳二脉不同属性:仲景云。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脉诀以动脉为阴。以弦脉为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