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故用陷胸汤峻利之药以下之。寒为阴,阴邪伤荣,当以麻黄汤发表。
误下之而成痞满,宜泻心汤以理痞。盖荣出中焦,黄连能泻心下之痞。邪下于膈,不犯清道,则元 气不伤,故轻于结胸耳。若阴经自中之寒,以泻心汤理之而愈者,则吾不信也。夫以药验证,愚见 如此,然未敢以为必当,候明哲证之。
<目录>伤寒琐言卷之一<篇名>伤寒寒热论属性:赵嗣真曰∶《明理论》云,往来寒热者,邪正之分争也。邪气之入者,正气不与之争,则但热 而无寒。若邪正分争,于是寒热作也。盖以寒邪为阴,热邪为阳。里分为阴,表分为阳。邪之客于 表也,为寒邪与阳争,则为寒矣。邪之入于里也,为热邪与阴争,则为热矣。若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外与阳争而为寒,内与阴争而为热,表里之不拘,内外之无定。由是寒热且往且来,日有至于三五 发,甚者十数发也。若以阴阳二气相胜,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此则论杂病阴阳 二气自相乘胜然也,非可以语伤寒。斯论为精切,深合仲景之意。盖不惟释疑,活人书而已也。又 按∶河间言恶寒为寒在表,或身热恶寒为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者,皆误也。而《活人书》亦以此为 表里言之。故赵氏曰∶详仲景论,只分皮肤骨髓而不曰表里者,盖以皮、脉、肉、筋、骨五者,
《素问》以为五脏之合,主于外而充于 身者也。惟曰脏曰腑,方可言表里。可见皮肤即骨髓之上,外部浮浅之分;骨髓即皮肤之下,内部 深沉之分,与经络属表,脏腑属里之例不同。况仲景出此例证于太阳篇首,其为表证明矣。是知虚 弱素寒之人,感邪发热,热邪浮浅,不胜沉寒,故外怯而欲得近衣,此所谓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药 用辛温。至于壮盛素热之人,或酒客辈,感邪之初,寒未变热,阴邪闭其伏热,阴凝于外,热蓄于 内,故内烦而不得近衣,此所谓寒在皮肤热在骨髓,药用温凉必矣。一发之余,表解里和,此仲景 不言之妙。若以皮肤为表,骨髓为里,则麻黄汤证骨节疼痛,其可名为有表,复为有里之证耶?然 仲景《伤寒》一书,人但知为方家之祖,而未解作秦汉文本观,故于大经大法之意反有疑似。而后 世赖其余泽者,往往类辑伤寒方论,其间失其本义及穿凿者亦有之,矧以杂病为论,但引其例者乎?
<目录>伤寒琐言卷之一<篇名>论伤寒少阴病发热而反用药不同属性:赵嗣真曰∶详仲景发汗汤剂,各轻重不同。如麻黄汤、桂枝汤、青龙、各半、
越婢等汤,各有差等。至于少阴发汗二汤,虽同用麻黄、附子,亦有加减轻重之别。故以加细辛为 重,加甘草为轻,辛散甘缓之义也。其第一证以少阴本无热,今发热,故曰反也。其发热,为邪在 表而当汗,又兼脉沉属阴而当温,故以附子温经,麻黄散寒,而热须汗解,故加细辛,是汗剂之重 者。第二证既无里寒之可温,又无里热之可下,求其所以用麻黄、附子之义,则是脉亦沉,方可名 曰少阴病,身亦发热,方可行发表药。又得之二三日,病尚浅,比之前证亦稍轻,故不重言脉证而 但曰微发汗,所以去细辛,加甘草,是汗剂之轻者。使脉不沉,身不热,又无他证,是无病患也,
又何药焉?仲景本分作两证,以别汗剂之轻重。《活人书》却与第二证中除去无证两字,改作尝见。
少阴热无阳证者,如经云心中烦不得眠,或咽疮声不出者,或咳而呕渴,或口燥咽干,或腹胀不大 便,数证皆是也,夫岂麻黄附子甘草汤发汗剂所可治耶。抑又有闻焉,麻黄附子细辛汤为治少阴病 之脉沉,反发热者用也,而仲景又有四逆汤治太阳病之发热,反脉沉者,均为之反也。仲景云∶病 发 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者,当救其里,宜四逆汤。此证出太阳篇。又云∶少阴病,始 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此证出少阴篇。切详太阳病,发热头痛,法当脉浮,今 反沉;少阴脉沉,法当无热,今反热,仲景于此两证各言反者,谓反常也。盖太阳病脉似少阴,少 阴病证似太阳,所以谓之反,而治之当异也。今深究其旨,均是脉沉发热,以其有头痛,故谓太阳 病。阳证当浮脉,今反不能浮者,以里虚久寒,正气衰微所致。又身体疼痛,故宜救里,使正气内 强,逼邪外出,而干姜、生附子亦能出汗而解。假使里不虚寒,则当见脉浮,而正属太阳麻黄证也。
均是脉沉发热,以其无头疼,故名少阴病。阴病当无热,今反热,寒邪在表,未传在里,但皮肤腠 理郁闭为热,如在里无热,故用麻黄、细辛以发表间之热,附子以温少阴之经。假使寒邪入里,则 外必无热,当见吐痢厥逆等证,而正属少阴四逆汤证也。由此观之,表邪浮浅,发热之反犹轻,正 气衰微,脉沉之反为重。此四逆为剂,不为不重于麻黄附子细辛汤也。又可见熟附配麻黄,发中有 补,生附配干姜,补中有发,仲景之旨微矣。嗟夫,常病用常法,夫谁不知。设有证变者,或脉变 者,往往疑似参差,夫欲以常法例治之,惑矣。如仲景所论太阳少阴两证,脉沉发热虽同,而受病 与用药自别。此实证治之奇异,医法之玄微,故并及之耳。
<目录>伤寒琐言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