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4-伤寒六书-第54页

欲吐不吐,心烦多寐,尺寸俱沉细者,四 逆汤。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多寐,五六日,自利而渴,小便白者,则止矣。
其湿霍乱死者少,干霍乱死者多。若上不得吐,下不得利,所伤之物不得出泄,壅闭正气,阴 阳悬隔,喘胀而死。《素问》∶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安得有霍乱也?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五苓散;寒多不饮水者,理中汤。
吐利汗出,脉微,恶寒,手足厥冷,拘急,四逆汤。腹满而痛,四肢拘急,转筋下利,理中汤 加附子、官桂。加减详见本方。
吐利止,身痛不休,桂枝汤。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 者,四逆汤。吐利止,但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
<目录>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篇名>阴阳易阴阳交属性:凡男子阳易,妇人阴易者,病新瘥而动淫欲也。其候身重气乏,小腹绞痛,头不能举,足不能 行,四肢拘急,百节解散,眼中生花,手足拳挛,其脉离经,皆不可治。或荣卫精髓竭,翕翕少气,
手足不能举者而死。吁,外伤六气,内伤七情,其为害若是耶。烧 散、 鼠屎汤、竹皮汤、干姜 汤、青竹茹汤、当归白术汤宜选用之。
阴阳交者,温病不得发汗,汗之复生大热,狂言不食,其脉燥疾是也,皆不治。若脉浮数,表 证尤在,可再汗之。若脉沉实,则为胃实,又从汗下之。后复热者,同此法。再汗用桂枝汤,再下 用承气汤。
<目录>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篇名>怫郁属性:怫郁者,阳气蒸越,形于头面体肤之间,聚赤而不散。其证则有异焉∶大便硬 而气短者,实也;汗下后而得哕者,虚也。当详究之。
太阳初得病,发汗不彻,并于阳明,续自微汗出,面色赤者,阳气怫郁也,解肌汤;或汗久不 彻,其脉浮紧,与麻黄汤。
小便不利,时有微热,大便乍难,怫郁不得卧,此燥屎里实也,承气汤主之。
汗下后虚热,又复下之,其人怫郁,复与之水,因而成哕。此胃中寒也,桂枝人参汤加茯苓。
<目录>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篇名>螈属性:螈 者, 则急而缩, 则缓而伸。热则生风,风主动,故筋脉相引而伸缩。伤寒至于螈 ,
可谓危矣,能以祛风荡热之剂减其大势,间有可治者。治法与 同。
<目录>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篇名>战栗属性:战栗者,阴阳争战,故身为之摇也。邪气外与正气争,则为战。邪气内与正气 争,则为栗。战者正气胜,故有得汗而解者。栗则不战而但鼓颔,遂成寒逆。此阴气内热,正不胜 邪,宜姜附四逆汤加灼艾以御之。经曰∶阴中干邪,必内栗也。又云∶邪中下焦阴气为栗。足膝逆 冷,便溺妄出,皆此类耳。方在恶寒条,四逆汤、甘草干姜汤。若复躁而不得卧者,不治。
<目录>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篇名>时行两感属性:时行者,春应暖而反大寒,夏应热而反大凉,秋应凉而反大热,冬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 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实时行之气。春感寒邪在肝,升麻葛根解肌汤。夏 感寒邪在心,调中益气汤、射香汤、半夏桂枝甘草汤。秋感湿邪在肺,白虎加苍术;发黄,茵陈五 苓散。冬感寒邪在肾,名曰冬温,栝蒌汤。温疫通用人参败毒散、升麻葛根汤。从春分以后至秋分 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宜用辛温药发散。
伤寒两感,半属于阴,半属于阳,脏腑俱受病。一日太阳、少阴俱病,则头疼口干,烦满而渴。
二日阳明、太阴受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少阳、
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口,不知人者,六七日死,长沙无治法。但凡两感病俱作,
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后人以意消息,谓如下利不止,身体疼痛,当先救里,与四逆汤;
清便自调,与桂枝汤。然治有先后之说。
太阳先受病,在表,先解表。少阴先受病,在里,先救里。先表者,里不可缓也。先里者,表 亦不可缓也。此通权变之论也。
<目录>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篇名>不得眠属性:阳盛阴虚,则昼夜不得眠。盖夜以阴为主,阴气盛,则目闭而卧安。若阴为阳所胜,故终夜烦 扰而不得眠也。所谓阴虚则夜争者是也。汗出鼻干,不得卧,则邪在表也。若胃有燥屎与大热错语,
及大汗,胃中汁干而不得卧,则为邪在里也。胃不和则卧不得安,故宜散热和胃。若汗、吐、下后 虚烦不得眠,又从栀子豉汤以涌之。至于少阴病,热烦于内而不得眠,又宜扶阴散热。若瘥后不得 眠者,则热气与诸阳相并,阴气未复也。有汗下太过,阳气暴虚而不得眠者,若无热证,又宜姜 附汤以退阴复阳也。此又不可不知。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今反下之,若利止,必结胸;
未止,三四日复下,必协热而利。结胸,理中丸。协热而利,白头翁汤。
少阴利下,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此停水也;若二三日心烦不得眠,黄连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