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4-伤寒六书-第26页

之,待热势稍退即除,不可久渍,夏天用此法,冬天不宜用。
一伤寒,服药转吐出不纳者,随用竹管重捺内关,后将生姜自然汁半盏,热饮,其吐即止。大 凡服寒药热饮,热药寒饮,中和之剂温和服之。如要取汗,虽辛甘之剂,亦宜热服。如要止汗,虽 辛甘温之剂,亦宜温服。此为良法。
一中风,痰厥昏迷,卒倒不省人事,欲绝者,先用皂荚末捻纸烧烟,冲入鼻中,
有嚏可治。随用吐痰法,将皂荚末五分,半夏、白矾各三分,为细末,姜汁调服探吐.后服导痰汤 加减治之。无嚏不可治。此为良法。
一治干霍乱,不得吐者,用滚汤一碗,入皂荚末三分,盐一撮调服探吐,莫与米汤,设若与之,
即死,是谷气反助邪气也。
一中寒,卒倒昏迷不省者,先用热酒、姜汁各半盏灌入,稍醒后,服加味理中饮为效。如不饮 酒人,只用姜汁灌之,根据法调治。此证冬月甚有之,余月几希矣。
<目录>杀车槌法卷之三<篇名>制药法属性:一用附子,去皮脐,先将盐水、姜汁各半盏,用沙锅煮七沸,后入黄连、甘草各半两,再加童 便半盏,再煮七沸。住火良久,捞起入瓷器盛贮,伏地气一昼夜,取出晒干,以备后用,庶无毒害。
顶圆脐正,一两一枚者,佳。此为良法。
一用川大黄,须锦纹者,佳。锉成饮片,用酒拌均,燥干,以备后用,不伤阴血。如年壮实热 者,生用,不须制之。此为良法。
一用麻黄,去节,先滚醋汤略浸片时,捞起,以备后用,庶免太发。如冬月严 寒,腠理致密,当生用者,不须制之。此为良法。
一用茱萸,将盐水拌均,炒燥,以备后用,庶无小毒。此为良法。
<目录>杀车槌法卷之三<篇名>解药法属性:一用附子后身目红者,乃附毒之过,用萝卜捣水,滤汁二大盏,入黄连、甘草各半两,犀角三 钱,煎至八分,饮之,以解附毒,其红即除。如解迟,必血从耳、目、口、鼻出者,必死。无萝卜,
用萝卜子捣水取汁亦可。此为良法。如无萝卜子,用澄清泥浆水亦可也。
一用大黄后泻利不止者,用乌梅二个,炒粳米一撮,干姜三钱,人参、炒白术各半两,生附子 皮一钱半,甘草一钱,升麻少许,灯心一握,水二大钟,去滓后入炒陈壁土一匙调服即止,取土气 以助胃气也。此为良法。
一用麻黄后汗出不止者,将病患发披水盆中,足露出外,用炒糯米半升,龙骨、牡蛎、 本、
防风各一两,研为细末,周身扑之,随后秘方用药,免致亡阳而死。为良法。
<目录>杀车槌法卷之三<篇名>煎药法属性:一用发汗药,先煎麻黄一二沸,后入余药同煎。
一用止汗药,先煎桂枝一二沸,后入余药同煎。
一用和解药,先煎柴胡一二沸,后入余药同煎。
一用下药,先煎滚水,入枳实一二沸,后入余药同煎。
一用温药,先煎干姜一二沸,后入余药同煎。
一用行血药,先煎桃仁一二沸,后入余药同煎。
一用利水药,先煎猪苓一二沸,后入余药同煎。
一用止泻药,先煎炒白术一二沸,后入余药同煎。
一用消渴药,先煎天花粉一二沸,后入余药同煎。
一用止痛药,先煎白芍药一二沸,后入余药同煎。
一用发黄药,先煎茵陈一二沸,后入余药同煎。
一用发斑药,先煎青黛一二沸,后入余药同煎。
一用发狂药,先煎石膏一二沸,后入余药同煎。
一用呕吐药,先煎半夏一二沸,后入余药同煎。
一用劳力感寒药,先煎黄 一二沸,后入余药同煎。
一用感冒伤寒药,先煎羌活一二沸,后入余药同煎。
一用暑证药,先煎香薷一二沸,后入余药同煎。
一用风病药,先煎防风一二沸,后入余药同煎。
一用腹如雷鸣药,先煎煨生姜一二沸,后入余药同煎。
一用湿证药,先煎苍术一二沸,后入余药同煎。
<目录>杀车槌法卷之三<篇名>秘用三十七方就注三十七槌法属性:\x升麻发表汤\x(即麻黄汤,自有加减法。) 治冬月正伤寒,头痛发热,恶寒脊强,脉浮紧,
无汗,为表证。此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当发汗。以头如斧劈,身如火炽者,宜用此汤。
麻黄 桂枝 甘草 杏仁 升麻 川芎 防风 白芷 羌活 本经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而喘者,本方加干葛,去升麻。本经发热恶寒,身 体痛者,本方加苍术、芍药,去杏仁。本经恶寒发热,身痒面赤者,以其不得小汗出故也,本方去 白芷、杏仁,加柴胡、芍药。本经头痛,发热恶寒,胸中饱闷者,本方加枳壳、桔梗。本经感寒深 重,服汤不作汗者,宜再服,至二三剂而汗不出者,死。本经汗后不解者,宜再服,量证轻重,用 麻黄、升麻,分多寡为当。
水二钟,姜三片,葱白二茎,槌法,加江西豆豉一撮煎之。热服,取汗如神,宜浓被覆首。凡 中病即止,不得多服,多则反加别病矣。
\x疏邪实表汤\x(即桂枝汤,自有加减法。) 治冬月正伤风,头痛发热